天天刷书,一起成长。我们今天来刷《走出恐惧》。
《走出恐惧》有两位作者,分别是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那,两人是心理治疗领域的知名导师,在世界各地都有工作坊。
克里希那南达,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于加州大学受训为专业心理治疗师。
阿曼娜,丹麦人,接受过咨商、心理治疗、光灸及头荐骨平衡等专业训练,并以专心心理治疗及身体治疗背景,整合直觉及静心向度。
两位作者是夫妻,查询了他们相关的信息,感觉他们属于灵修的路线。
本书是他们《爱与信任》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豆瓣评分8.4分。
我们最近一直围绕着情绪这个主题,因为情绪是我们生活幸福感的根源,而本书想找到情绪的根源。
作者提出了情绪化小孩的概念,作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情绪化小孩外在表现、内在表现,并给出了改善的方法。
得到听书的解读,对内容整合较多,剔除了比较玄的部分,集中在心理学概念的部分。
情绪化小孩就是超出合理限度的敏感,喜怒无常。作者认为,内在“情绪化小孩”最深层的感受就是恐惧感,我们很多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嫉妒、自卑都是来自恐惧。
情绪化小孩的外在反应可以归纳为三种,自动化、反应过度和习惯性。
首先,自动化是说触发事件和反弹行为之间,没有任何有意识的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情绪的特点,我们前面提到过,从脑科学的角度,情绪主要从大脑的边缘性系统,比如杏仁核,产生的,这是一种模型化的反应,从输入到输出,确实没有经过皮质层等更高阶的大脑分区的处理。所以,个人感觉自动化并不是情绪化小孩的外在表现,而是情绪的外在表现。
其次,反应过度是情绪化小孩的特点。极端的负面情绪,就是超过了通常大家理解的反应程度。
最后,习惯性是说某一种情绪状态会长时间、重复性地出现生活中。这种习惯性,也可以参考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模型,大脑中建立了一种信念,类似的触发事件发生时,必然会导致相关的反应结果。所以才会有习惯性。
情绪化小孩产生的原因包括三个,第一是原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第二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第三是个人特殊的过往经历。从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解释方式基本属于精神分析法。
第一个原因,原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心理学家阿玛斯提出过“黑洞理论”,如果小时候一些原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内心会形成一个“黑洞”,吞噬自己的一切,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会把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投射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让我们失去对别人的信任。
第二个原因,原生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染通化,而是养育过程中父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第三个原因,个人特殊的过往经历。人类大脑中的杏仁核不仅能处理记忆,即使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记忆,也会被记录下来。
对付情绪化小孩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辨识、深潜、接受和冒险。
辨识,就是判断自己是不是受到情绪化小孩的影响,以及到底是哪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深潜,就是找出情绪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介绍个方法,记录生活中触动你的情景,反复有意识的询问自己,从事找到情绪化小孩产生的根源。
接受,就是学会和负面情绪相处。
冒险,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拒绝情绪化小孩要求我们做的那些事。
总体来讲,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不是太高,可能是对灵修类知识不太感兴趣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今天就到这里吧。天天刷书,一起成长,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