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各种“猪”们还可以再挨几刀?

FBI警告(友情提示):

阅读本文,可能会引起少部分人严重不适;请确认你已经成年且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足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引子:

这是临时决定加写的一篇文章,起因是前几天遇见了以前的一个老同事聊了一些话题,她告诉我她老板娘因疫情期间原来的店面生意受到影响开始转做高端化妆品销售,这小半年来她对“新生意”都痴迷了,店面生意不管了任其自生自灭;甚至连即将小升初的孩子也没有时间去管了。

我打断了这位老同事的叙述。我说你喝口水歇歇,我帮你接着讲下去,你看看是不是一样的版本,一样的套路……

以下是我这位老同事的老板娘(姑且称呼为琴)的这近半年的故事:

琴在本市经验着一家窗帘店铺,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和积累,她前几年又在一个家居大市场里盘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卖场,经营得还不错。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琴的窗帘生意受到很大影响,也许是病急乱投医吧,她在今年五一过后正式加入了她的高端“化妆品生意”,正式加入的意思是她交了小十万的“入门”级别的生意。然后就是今天坐飞机去了三亚,后天又飞往了东北,她们甚至还经常开会学习易经、美学、各种艺术品鉴赏。

很多活动逼格直比中文系教授和中央美院研究生,琴只是被动的参加这些她天真的认为可以推动销售的各种活动,自己赚大钱的日子就在前面。

琴还不知道,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都是“公司”经过精心设计的层层套路,来帅选精准客户和判断其经济实力的手段和方法而已。

我和这位老同事对琴的遭遇唏嘘不已。关键是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升初的孩子呢,我对老同事说你们关系怎样?如果是一般就算了,如果关系很好就可以尝试劝一劝试试,但是比较困难,因为在琴这些人眼里咱们都是可怜的蚂蚁打工人,而她们从事的才是高端赚钱的好生意。

没想到老同事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老同事和琴已经认识十几年了,两家的孩子也是从小玩到大的;更要命的是琴已经向这位老同事借了不少钱了。

我告诉老同事说你一定要劝说否则她的家底全赔光了的话,欠你的钱指望什么还你?


(二)

我为什么对这些“生意”和“套路”知道的这么多呢?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了解到了这些“生意”的内幕及相关信息,真相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我这位老同事的老板娘可能还不知道,她虽然从事实体店铺生意多年贵为老板,多少也算个成功人士了吧?

但她绝对不会想到,那些在站在台上的“公司领导人”演讲时高亢激昂情真意切的“家人”一词,在这些“生意人”和“公司领导人”私下的交流和复盘之时却被另一个字所代替。

对,这个字就是“猪”。也正是本文标题的来历。

在他们私下内部交流的场所,通常是这样的对话:

“李总,你们最近活的很滋润啊”

“还行吧,但比你们差远了吧,听说你们公司上个月刚入了小一百头?”

“哪有那么多,也就六七十,先养着看看再说……”

上面的对话不用再详细翻译了吧?

其实就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羡慕另一家的老板在上个月一次活动就搞定了六七十个新加入的待宰的“猪”。

必须要羡慕啊,因为,一头“猪”的价值对“公司”来说基本在5-100万之间,就看何时动手,能捅几刀了。

这些“生意”,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产品要不断的升级才行,一种是主动,主动营销的那种;另一种是被动,产品被投诉被官司被各种(销售不下去了)重新再来,通常这两种兼而有之。其实就是绑定你。

一般开始的时候,会先温柔的来一小刀,当然“猪”

此时是感觉不到的。至于后面,情况比较复杂,最肥的可以挨四刀。

出全了吗?意思是说这头“猪”身上的血放干了没有。怎么知道或者判断呢?

很简单,如果你很长时间还没有交更多的钱升级或者已经没有能力参加“公司”组织的旅游活动及其他活动,那意味着你这头“猪”在他们眼里差不多已经出全了,你自己身上的价值已经不大了。但,只要你思想上还是他们的木偶,就还有最后一个最大的价值,也就是帮他寻找到更多潜在的“猪”们。


(三)

为什么组织旅游?

“公司”组织的旅游线路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风景优美的旅游圣地,一是比较有特色的有文化艺术范的地方。而且是逐渐升级的,先是国内线路,接着是东南亚等小国家,最后是迪拜和欧美。

各种活动和旅游,只是为了试探你的经济实力和思想是否还受“公司”掌控。对有些特别肥的“猪”,去迪拜和欧美后回来挨一刀还不倒的,公司还会搞逼格更高的高端定制,基本上,所有的“猪”们都会倒在最后这一刀上。

如何避免入坑?

这些“产品”都是那些“生意”人和幕后老板们人为设计出来的,其实在终端市场上是没有任何需求的,其唯一的需求就是这些从业人员之间的流转,也就是充当着“交易介质”的作用。但这些“产品”有些很容易识破,有些不太容易识破。怎么办?

有一个很简单的招数和方法,把这个所谓的“高端产品”放到当地城市的比较牛逼的商场里展示一个月,看看有多少人主动停留咨询或购买?

如果没有人购买,也没有人咨询的话,那就意味着你所经营的这个“产品”基本上很难销售出去了。因为市场根本就不认可。

能不能销售出去?

能。只是你得为此费尽口舌同时必须源源不断的找到足够多的愿意听你啰嗦的人。

比例是多少呢?我们举个例子吧。

假设你所经营的“产品”刚好是汽车,而且档次上价位上你们“公司”培训讲师们也都说了咱们的产品是最高端的,不要怕贵,找到对的人买单就不贵了云云

好了,现在你要向你身边的人推销这款“高端汽车”,你说我们的新款“马驰”车质量和“奔驰”车还要好,价格基本一样,限期有优惠活动,买我们的“马驰”吧,比“奔驰”还要好呢。

你可以估算一下,有几个人买这样的车,就会有对应比例的人群购买你的“产品”。难度系数比你打陌拜电话还要难几十倍到一百倍。

好了,就此打住。以上就是我对那个老同事说的乱七八糟的汇总,希望她能用此劝说琴认清事实,回头是岸。

最重要的是:早日还她钱。

如果你身边也有人入了类似这样的坑(本文仅以琴这次加入的化妆品为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很亲近的那种,你想劝说发现根本劝说不了的,不妨把“猪”

这个词讲给他(她)了解一下。

不亲近的?

不用劝,也没法劝。

反正,最多挨四刀,差不多都出全了。

自然,也就醒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过年了,各种“猪”们还可以再挨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