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昨天晚上看完《追风筝的人》的最后几页,我觉得我收获颇深。我在脑海中描绘出20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那个时候的喀布尔风景优美,天空湛蓝。身为文科生出生的人,自然联想到那个时间段的中国,那个时候建国初期,经济实力还很脆弱。再回过头来,故事中描绘的阿富汗比中国强多了。有汽车、小别墅、孩子们可以自由的放风筝,不愁吃喝......

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生于1963年喀布尔的一个富人社区中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一个正直的普什图人(阿富汗斯坦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的主要民族),一名法官的儿子和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则是哈扎拉人(早在18世纪阿富汗国家形成时哈扎拉人与部分普什图人就有矛盾,哈扎拉人是蒙古族的后裔,有很多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后留下来的驻屯兵的后裔,普什图人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关于领土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也是矛盾之一)。阿米尔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的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耍、游戏。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爸爸对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嫌阿米尔过于怯懦。两个孩子和人打架时总是哈桑出头。阿米尔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爸爸的朋友拉辛汗成了阿米尔的忘年知己。

简单的来聊聊感悟吧!

有这么一个情节,阿米尔赢得风筝比赛冠军后,哈桑去追败下阵来的蓝风筝,在途中对着阿米尔说了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几次,每次的出现都是对内心的描写,都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一次表达的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侧面的反映出阿拉扎人不完全都是被唾弃的,他们也有着人性最明亮最善良的一面。同时也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同样都是人类,只不过是出生门第不一样就要遭受所谓上等人的唾弃与鄙视,当然,这也反应出当时封建帝制下的阿富汗社会。想必看完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哈桑其实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这更加证明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说起封建社会就必须聊聊中国了,中国封建王朝2000多年,直到孙中山先生创立民国才告别了封建社会进入另一个崭新的社会。在这个新社会,中国经历了国共内战一共两次,第一次内战是:十年内战,时间: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内战是:解放战争时间:1945年至1949年。再加上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结束,共14年抗战)在这个时间段的经历是否就是阿富汗现在的经历呢?

小说里面还有个人物值得说道说道,那就是阿米尔的父亲。在拉辛汗没有告诉阿米尔那个秘密前,我认为一直认为阿木尔的父亲是作为一个勇敢的人,又不拘泥于世俗的形象出现的。他在家乡为没有家庭的孩子建立孤儿院;在路上遇到乞丐时会施舍些钱币;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他们逃亡巴基斯坦的途中,面对苏联士兵要侮辱妇女,阿米尔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阻止此事发生,等等事情都可谓是把他描写成一个英雄形象。但是在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我惊讶了。回忆着父亲为哈桑做的一切,为其说的一切确实有这个嫌疑。在一个宗教信仰神圣的地方,做出这样的时确实打破我对其的人物定位。阿米尔的父亲曾对他说:“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这句话让阿米尔行李从小就留下了阴影,他认为父亲不喜欢他是因为他害死了母亲,同时也让阿米尔不敢在父亲面前撒谎。

我认为阿米尔这个人物与哈桑是鲜明的对比。阿米尔从小懦弱,没有男子汉气概的性格,让阿米尔的父亲对阿米尔很是失望,却对哈桑赞赏有加。阿米尔因为嫉妒父亲对哈桑的爱,处处伤害哈桑,哈桑反而一直不去在乎阿米尔对自己的伤害,也没有去争取阿米尔父亲的爱,一直本分守己。比如在于阿塞夫之间的对抗中,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惨遭阿塞夫的毒打;但是阿米尔看见了却没有上前帮忙,内心还是想着父亲第哈桑的偏爱;这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拉辛汗写给阿米尔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你父亲对你有多么严厉。我知道你有多么痛苦,多么渴望得到他的宠爱,而我为你感到心痛。但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他爱你们两个,但他不能公开表露对哈桑的爱,以尽人父之责。所以他将怨气发泄在你身上——你恰好相反,阿米尔,你是社会承认的一半,他所继承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免受刑罚的特权,统统都会再赠给你。当他看到你,他看到自己,还有他的疚恨。你现在依然愤愤不平,而我白,要你接受这些为时尚早。但也许有朝一日,你会明白,你父亲对你严厉,也是对自己严厉。你父亲跟你一样,也是个痛苦的人,亲爱的阿米尔。”这让阿米尔认识到原来这就是多么的懦弱、多么心胸狭窄。所以小说后篇全文都在写阿米尔为了弥补对哈桑的亏欠,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就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最后,用李继红的一句话收尾:“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