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 走蜀道走蜀道,有本事你咋不上天呢?

李白《蜀道难》,我从小到大没完整读过一遍。原因就是每次瞄一眼,只感觉满眼全是奇形怪状、不认识的字,也就没心情仔细看了。

如今心沉一些了,居然能饶有兴致地念下去。念完更是忍不住拍大腿赞叹呀!

所以说读诗,还是重在一个“读”字。读通,读懂了,再谈体会。

那我们就先来读吧!我简单意译一下,没有很精确哈~

噫吁嚱,危乎高哉。

矮马我去,这么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过蜀道咋看着比上天还难啊。

噫吁嚱,就是语气词。按现在的读音应该是 yi,yu,xi。但你张嘴一念就知道这多么拗口了,哪有人的语气词是这么发音的……我查了一下,可能性比较大的古代方言发音是 ai,yo,hei,类似哎呦嘿之类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哎呦喂、哎哟妈呀……其他请随意自行脑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蜀国的先祖们,也不知道是啥时候开了这块地儿。

蚕丛,鱼凫 fú:传说中蜀地的先祖。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到今天四万八千年了,和我们那儿都没有任何往来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你看那太白峰,比峨眉峰不知高出几个头,只有鸟能飞过去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人为了能过去,砸山挖路搭起了楼梯栈桥,一路掉下去死了多少人呐!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就这样,也还是难走!那山顶上有一棵棵把太阳都遮掉了的大树,看得人头晕目眩;那山谷中还有一波波大浪呼啸回旋的河流,吓得人腿直发抖啊。

六龙回日:六龙车是传说中太阳神的座驾~就是说他开着六龙车到了最高的山峰这里也难以往前走,就只好开回去了。

高标:标志性的最高的树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轻巧的黄鹤都飞不过去,灵活的猴子也只能干着急。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岭那个盘山路,绕来绕去不知多少个弯。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我在这山路上啊,感觉自己高得几乎能摸到天上的星星。我害怕啊!我不得不屏住呼吸,颤巍巍坐下来,拍拍胸脯大声叹气。

参 shēn、井,都是星宿名。意思是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后以“扪参历井”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那家伙往西进了蜀地,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啊!这么凶险的山路,我实在是走不过去啊!哭!

巉 chán岩,陡而隆起的岩石。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好伤心!我怎么听见鸟也在呜啊呜啊地嚎哭,在不见天日的树林间飞来飞去。它是不是也过不去找它想找的人啊!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哎?我怎么又听见杜鹃叫起来了。天色暗了,山里面一个人都么有。叫人发愁呜呜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看来过蜀道,真是难于上天啊。谁听了都要脸色发白的好吗!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这山连着山,山峰高得都快戳到天了。枯松在悬崖峭壁上倒挂着,看得人心惊肉跳。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还听见瀑布啊大河啊汹涌翻腾,撞在岩石上,轰隆隆像打雷一样!

砯 pīng,水击岩石的声音。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么个可怕的地方啊,那么多人千里迢迢赶过来,是要做什么呢!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有那么多高耸入云的山峰叠峦,地势那个险要。只要一个人把守,其他人就休想踏进一步!

剑阁,蜀中要塞,“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崔嵬 wéi,指高峻、高大雄伟的物体(多指山)。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但如果把守的人是个坏蛋,那就像是豺狼虎豹占据了有利地形,还不为所欲为干尽坏事?!

匪亲,行为不端正的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要过去的人啊,你想想这路怎么走?早上得躲开猛虎,晚上得避开长蛇。他们一个个磨刀霍霍等着杀人喝血呢!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所以啊,虽说蜀地是个好地方,但我劝你还是早点回家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什么?还想过蜀道?啧啧啧……那你咋不上天呐?

侧身西望长咨嗟。

我看你啊,还是干瞪瞪眼算喽。


反复几遍读完,才体会得这首乐府诗的节奏和韵律是那么妙。

可以看出,整首诗的节奏和语气是一个由小放大的过程。

先是内容的铺排

为了突出一条道有多么难走,看看他写了多少不同的角度:

首先是最直接的“险”——

正面的,有鸟道,高树,回川,百步九折的盘山路。

上面是绝壁悬崖,下面是汹涌澎湃的河流,旁边还有斜着长的枯松和呼啦啦冲下去的瀑布。

我想起了在张家界山峰上往下看时候的头晕目眩的感觉……

侧面的,用死了许多壮士来突出造路的艰辛。用黄鹤飞不过,猿猴爬不过来突出山的险峻。

更骇人的还不是大自然,而是人为所增加的风险。一路上大小怪兽“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要想过关,非得有一身特异功夫才行。

其次是从气氛上给人心理带来的压力和震慑——

说这个地方几万年都不通人烟,先来个神秘感下马威。

然后写这个人因为站得高所以害怕得屏气、直拍胸口。

薄暮之时,鸟儿哀叫乱飞。古树参天,惨淡月光,是不是相当瘆人?

就这样一层铺一层,一层紧过一层,让你的心始终吊在嗓子眼儿,情绪始终保持紧张。

再是句式

呼应着一层层叠进的内容,句式上也是由短到长不断增进。起头是三字句,然后接四字,两句之后转五字,再之后七字,最长的一个是九字句。

意味着节奏的逐步加快,描写的逐渐浓烈。

而随后这些长短句高低扬抑,再加上中间的几个对偶的句子,就使得整首诗念起来充满节奏感。

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后重复三次,像是三个平缓绵长的休止符,令整个节奏愈加抑扬顿挫。

又像是在这一片惊心动魄和参差浩荡中,洒下的三声长长的叹息。


至于李白什么时间、出于什么目的而作了这首诗,历来说法纷纭莫测,希望将来有更确凿的考证吧。

我觉得它首先就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写得荡气回肠引人入胜。至于其中提到的“杀人如麻”的豺狼,我的第一反应是历来川中的传闻。

有如此天然地险,川中自古以来都有不少人凭险割据,自立为王。那么山里面一些大大小小的强贼悍匪,自然也会较中原地区要多。说不定就有许多行路人在半路被抢被杀的,也就愈发增加过蜀道的危险了。

而其中是否有暗示藩镇割据作乱的意思,也许一场大醉后的诗仙自己也说不清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诗 | 走蜀道走蜀道,有本事你咋不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