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合以后

      延续了中国文化的精粕参半,相亲和快餐式App匹配越发成为主流的接触及约会手段。接触之前,一般会想象自己的底线和心理预期,三观要合基本是底线,那么三观合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合,怎么办?

      众所周知的是,大棚蔬菜几乎接受了同样的光照,土壤和人工,仍然会长成不一样的形态,何求茫茫人海中只有九年制义务教育跟你近似的一个人形成与你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毕其功于一役的只等三观一致之人,这是赌博,等不到则是世界待我不厚,非我之罪。

      之前遇见一个女生,聊了一下,感觉从内涵气质各项都很搭,最后说到爱上一座城的事情,我离开南京有一年多了,待过八年,不讨厌,不喜欢,就像我不会讨厌喝水吃饭一样,而她对南京则有异样深沉的情怀,我来了更南边的小城市,过起了白日工作晚上散步练字的单调的悠然的生活,放弃了在南京每日加班到11点的充实和紧张,这边多小桥流水,没有那么多拥挤的人潮,所以待着有些摊开了的舒适,工作没觉得赚了,但是人生不亏。而她则继续享受着南京作为大城市的繁华与宽厚。于是我说,相比之下,我觉得来对了地方,不再留恋南京了,所以最后我们以三观不合和平地结束了第四次聊天。虽然,我想说的是,如果可以,其实你跟我来或者我跟你去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既然决定三观不合就不该再有下文了,那姑且走好。

      的确,两个南辕北辙的人很难有一个默契,但是,发现不合以后,我觉得可以接受你的观点,接受了也不会造成我的损失和难过,和你在一起能增加我的快乐,愿意去包容和学习新鲜的东西,我不觉得三观不合是一道天堑横陈于中。

      柴静的《看见》在很多地方表达了一个观点,作为一个记者,做好记录者的角色就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不曾了解他的所有,就一言断定合与不合,仅基于寥寥数言,就确定三观不合及以后的不可能,是不是也太专制了……

      三观会成长,会变化,就像你的年龄会增长,阅历会增加一样。一个人活不了几个人的经历,就多读些书,知道除我以外的人在怎么思考,怎么活着,然后可以从容地拥抱一个不同的灵魂。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观不合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