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真爱至上》

为什么《真爱至上》20年来仍然深受欢迎?参演影片的艾玛.汤普森回答:这部电影一次次提醒我们别忘记,爱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集体行为,如果持续20年,或许就成了一种习俗。自2003年以来,每年12月看贺岁片《真爱至上》和看《圣诞颂歌》,听BBC播放的鬼故事一样,已经成为英国人的圣诞季习俗,甚至扩散到全世界。

电影拍摄于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9.11惨剧是飞机撞上了大楼,编剧兼导演理查德.柯蒂斯却把片头和片尾的场景放在希思罗机场的到达门,人们在机场重逢、拥抱、化解烦恼,伴着休.格兰特的画外音:爱无处不在。煽情的场景成功挖掘出人们的集体怀旧情绪,让这部4500万美元投资的电影收获了2.4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柯蒂斯的童年。有一年,他们住在马尼拉,有专职司机驾车接送柯蒂斯,路过一大片贫民窟,波纹钢屋顶的房子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一年圣诞节,他母亲取消了礼物和大餐,把钱捐给了慈善机构。柯蒂斯深受影响,他成名后发起慈善喜剧救济基金会,创立红鼻子日,致力于通过娱乐打造一个没有贫困的公正世界。

“难道只有严酷或暴力的东西本质上才是真实的?任何温暖和积极的东西,本质上都是错误的?就是毛茸茸的复活节兔子?轻飘飘得没有内容?我真的相信世界上有大量得乐观、善良和爱,虽然它们代表性不足,虽然黑暗面总是占世界的主导地位。我认为多愁善感是一个复杂的词。一个失落的词。但是,被周围发生的事情感动有什么错?”

柯蒂斯有意识对爱做了简单化的处理,他说,保持简单就为电影涂上了金粉。《大西洋月刊》的影评人克里斯.奥尔曾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批评《真爱至上》对爱情和浪漫有肤浅,甚至是不道德的描绘,表现为三点:“第一,片中爱情往往始发于肉体吸引力,几乎不需要语言交流或情感亲和力,立即就进入幸福的永远。其次,完善一段关系的主要障碍是你能不能鼓起勇气说我爱你,最好再配合一些宏伟的姿态,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就走上了通往婚姻幸福的快车道。第三,任何实现浪漫的实际障碍,无论多么可克服,都不值得努力克服。”

《真爱至上》揭开了一个真相,尴尬的现实生活不会仅仅因为圣诞节就光滑完美: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会出其不意打来电话搅黄你的约会,你最好的朋友会和你的妻子上床,你的伴侣会背着你给暧昧对象买昂贵的礼物,你暗恋的对象不会因为你的表白就神奇地离开她幸福的婚姻,你生病的妻子终将撒手人寰,你的初恋也会远走高飞。

社会学家也会翻出1930年1月的《婚姻邮报》,上面刊登了两则征婚广告。一名27岁的女性写出了她对未来丈夫的要求:“人要干净,即使相貌不好看,至少令人愉快,每周收入约5英镑。”另一位女士希望找到一个“朴实的男人,不要太胖,知书达理,没有酗酒的习惯。”她们大概在圣诞节都遭到家人的逼婚,于是下了新年结婚的决心。

可以蔑称柯蒂斯的影片是漂亮的翻糖蛋糕,绝不能否认,英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位编剧、导演像他这样,重塑了英国人的浪漫形象。他在《真爱至上》里铺陈了9条故事线,每条故事线都讲述了某种版本的感情:跨种族和地域的爱情,荷尔蒙激发的爱情,不合时宜的欲望和真正快乐的爱情期待。每一条爱情线都能在苏塞克斯大学存放的“大众观察档案”里找到对应。

(男作家和女佣人,像好哥们的新娘表白的男人,拍A片的演员,爱上女助理的首相,爱上架子鼓女生的小男孩,给暧昧女同事买项链的男人,爱上同事但是弟弟有精神疾病的女白领)

“大众观察”这一社会人类学项目成立于1937年,发起人之一汤姆.哈里森是鸟类学家、人类学家,以对大凤头䴙䴘(读pì tī)的鸟口普查而闻名。他把观鸟的精神引入人类学,邀请普通人写日记和问卷,从此来收集有关英国人生活的信息,其中有大量关于婚姻、爱情、性爱的材料。《婚姻邮报》上的两条征婚启事就来自这批档案。这个项目至今仍在进行。

苏塞克斯大学讲师克莱尔.朗哈默是大众观察档案的托管人。她研究海量的资料,在2013年出版了一本书《恋爱中的英国人:情感革命的私密故事》。她有个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年,英国“男女在交往中,发生了一场情感革命”。到20世纪中叶,浪漫的爱情与性满足变得密不可分,理想的爱情和美好的婚姻具有改变个人性格的力量,足以成就自我发展。到20世纪末,爱情被置于当代婚姻的核心,人民普遍愿意为婚姻关系做出终生的承诺。然而,随着爱情在婚姻中取得了决定性的地位,它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因为人们普遍对婚姻的期望更高更多,包括对伴侣的期望。这种转变导致“一辈子只结一次婚”的终身婚姻到20世纪末急剧减少。

《真爱至上》的9条故事线由异常婚礼串起来,剧中还有两对情侣结婚。显然,柯蒂斯认可国家婚姻知道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格雷牧师在1949年宣称的,结婚的唯一充分理由是你爱上了异性。

女性对伴侣的要求,在20世纪30年代务实得好比男人是舒服的系带皮鞋,到了五六十年代,不再寻找一个“至少令人愉快”的男人,而是希望寻找到灵魂伴侣,找到一生的真爱。1947年,一个年轻人问《每日镜报》:我应该选择一个会做饭、会缝纫、会做一个好主妇的女孩,还是必须等到能让我心跳加速的女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必须包括身体上的吸引。如果在第一次约会时,化学反应不对,那么就没有继续下去的意义了,不管他每周赚多少钱。1953年,谢菲尔德主教警告说,婚姻不再被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而是相关人员自由进入和自由维系的个人关系。这种变化反映在了结婚率上。英国的结婚率从30年代开始稳步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急剧上升,1945-1975年成为结婚的黄金时代,结婚人口达到英国人口史顶峰。在60年代的青年文化浪潮中,最大的时髦不是卡纳比街的服装,而是婚姻。

婚姻被年轻人视为浪漫的归宿、成熟的标志和个人借方的手段,如同离开家乡小镇奔向大都市。大众观察档案中有一位出生在战后婴儿潮的女孩回忆被男孩求爱的话:这给了你一种独立于父母的感觉,尤其是你的父亲,一旦有人认真向你求爱,他就不敢再批评你了。还有另一个未知的声音告诉你,你是完美的。这反而给年轻人来带早婚的压力。到1970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下降到22岁,男性下降到24岁,96%的女性在45岁之前结婚。到2009年,男女平均初婚年龄都上升了8岁,结婚的人数暴跌至186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曾经,英国人把婚姻看作爱国义务,看作一种正确的行为,很自然地,性和爱各自为政。在报刊负责回复读者来信的知心大姐们总是宣扬情欲是危险的,只有充满爱的婚内性行为不是。真爱应该等待。婚前性行为不仅会产生不想要的孩子,还会让人失望。至少到60年代末,婚前性行为才被视为真爱的象征而为社会接受。即便如此,1970年的一本刊物上,特别圣洁的知心大姐告诫得不到性满足的未婚女性:对一个女人来说,高潮是通过被爱、安全、没有怀疑和恐惧、愿意放飞自我的感觉来达到的,在婚姻之外,自然很难拥有这些感觉,这是生理原因,而不是道德原因。

这种语境下,婚内性爱不仅可能是好的,而且应该是好的。问题来了,如果夫妻任何一方没有在婚内性爱中让另一方得到被爱、安全感和免于怀疑和恐惧的感觉怎么办?这种婚姻模式注定要失败。既然婚姻的基础不再是扮演好主妇和赚钱好手的角色,更关乎砰砰直跳的心,人们对不忠、出轨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果性可以看作爱的表达,那么很难说婚外性没有爱的成分。1971年,新的《离婚法案》生效,意味着婚姻的约束少了,到此时,真正的性革命才发生。

《真爱至上》中,朱丽叶嫁给了非洲裔的彼得。大众观察档案中有资料,二战期间,评论员们不断发出针对美国士兵的警告,仍不断有英国女孩为他们倾倒,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有约4万名英国大兵新娘。萨默塞特郡一名牧师的妻子告诫女性,如果她们在电影院看到黑人士兵,务必远离他们;许多教民也认为和黑人恋爱太离谱。该郡有一对幸福的跨种族恋情,可见当时女性的主流婚姻对象是顾家的男人,但跨越阶级、信仰、年龄和种族的界限,公开恋爱也成为可能。勇敢的人从实践和意识形态两方面都在力图重新制定爱情、婚姻规则。

柯蒂斯在新千年的第三个年头推出《真爱至上》,为20世纪英国发生的情感革命做了影像表现。批评他电影中的爱情始发于肉体吸引力,这样的说辞倒像是从50年代的公共道德家,比如高级法官丹宁勋爵口中吐出来的。这个老古板强烈建议给男性实施输精管结扎的行为应该入刑。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温《真爱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