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解读2

接受美学又被称为“接受理论”,是德国文艺家姚斯为了解决当时的文坛过于轻视 读者作用的问题,于 1967 年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后由沃尔夫·伊瑟尔进行了完善。

接受美学学派的诞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该学派认为读者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 构成者,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之后的理解,是对作品内涵的丰富和再创造。

因此 文本意义需要作者和读者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丰厚的价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对 文学理论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教学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意义。将该理论引入教学,切 合现在教育界广泛提倡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激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自古以来,古典诗歌的创作者和研究者经过不懈努力,提出 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诗歌理论。南北朝时期梁代著名诗律学家沈约与周禺等创四声八病之 说,促进了形式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转变。

明代谢榛是第一位完整地阐 述诗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文学家,他正式将情景交融定义为意境论,后世的文学家也此 基础上也对情景交融理论多有发展。这些理论都对后世的创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 国古典诗歌理论丰富完备,包括了诗歌的起源、形式、声律、意境等非常全面的内容。

孙绍振先生的文本解读理论的实践源头就是诗话词话,以及小说的评点。在古典诗歌理 论的指导下进行诗歌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的特点,更好地理解诗人蕴含在诗歌内部的深沉情思。

孙绍振先生的微观分析,要求读者立足于宏观理论,再对文学文本做大量的微观分 析。读者应以对本文的个案分析为基础,对旧有理论进行发展和突破。当前我们的文学 研究太过粗糙,并没有能够深入到作品的最小单位。

孙绍振先生认为,研究者应以文本 的最小单位为研究入口,将文学形象的原始形态还原出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文本分 析不能忽视作品内部的矛盾,因此寻找矛盾就是读者的首要任务。

这个时候,就需要读 者对作品进行多重角度的还原。“比较法”同样是寻找矛盾的重要方法,而且读者通过 还原分析找到的矛盾通常只有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找到矛盾。

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我们从实践出发来酌情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歌解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