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甲午》第二章 大国困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9)

然而,大清重组武装力量的进程并不顺利。

由于骑兵丧失了传统军事霸权,满蒙八旗马队的战略地位逐步被湘军、淮军等新式武装所取代。为了重塑满蒙八旗在国家内部的军事优势,清政府不惜耗费重金购置洋枪洋炮,对八旗军实施近代化改造,组建了新军“神机营”。可是,八旗子弟身体孱弱、精神萎靡,早就烂到了骨子里。“神机营”虽然装备有先进武器,却不具备相应的战斗力,只配欺负小股流寇,根本无法对抗强敌。

缺乏一支政治过硬、英勇善战的满蒙嫡系中央军,一直是清政府心头之痛。为了平衡内部势力,清政府一方面将李鸿章的淮军拆分改组为国防军、将左宗棠的湘军改编为西北边防军,另一方面又尽全力遏制湘淮军数量规模,弱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军界的影响力。多方博弈和客观条件制约下,湘、淮军的近代化转型极不彻底:武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军队组织形态、训练模式等没有脱离旧式军队桎梏,兵为将有的“私有化”色彩非常浓郁。

在海军建设方面,清政府鉴于两次鸦片战争有海无防的惨痛教训,一度立志打造强大海军。1861年,大清花费百万两白银,引进了英国的军舰、技术和人才,打算建成东亚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但军舰抵达中国后,英国人却妄图染指舰队最高指挥权,引发中英两国间外交冲突。最终,双方不欢而散,清政府的“海军梦”也折戟沉沙[ 史称“李泰国舰队”事件。]。

此后十多年,清政府再未动过组建海军的念头。直至1874年,日本派出“铁甲舰”入侵台湾,清政府才重新把海军建设摆上议事日程。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清政府加速筹组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力量。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爆发,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北洋水师建设成为重中之重;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被誉为大清帝国的“海上长城”。

然而,北洋海军属于清军中的“异类”。一方面,它的主要将领大都有英国留学背景,教练团队来自英国海军,舰艇基本由英德两国建造,外籍雇员遍布重要岗位,西方的烙印太深太重,不免让清政府担忧舰队“西化”风险。另一方面,各舰舰长多为福建人,事实上形成“闽系”军官团,拉帮结派和抱团排外倾向严重,有的舰长甚至大搞“一言堂”,妄图把军舰变为自己的“独立王国”。

更大的问题,出在战略层面。由于大清中央领导层缺乏海权意识,仅把北洋海军当成近海守备的工具,缺乏运用海军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认知。因此,当北洋海军建设投入巨大、却无法产生看得见的收益时,中央领导层很快在停止外购舰船、削减军费开支等方面达成共识,海军建设自1891年后基本陷入停滞。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甲午》第二章 大国困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