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子张乃是表字。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子晚期弟子之一。

子张相貌堂堂,性情豪爽,善于广交朋友。他与人相交,不问过去恩怨,即便曾受攻讦和欺侮,也去不计较,故被誉为“古之善交者”。

孔子对其评价:“师也过”、“师也辟”。——此处的师乃是子张之名,《礼记》记载,古人成年后,同辈之间互称表字,以示尊重;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使用,长辈称其名,以示亲昵爱护,自称其名,则表示谦逊。

孔子的意思是,子张的性情过于张扬,交友过于旷达。儒学推崇的是刚毅木讷的君子之道,在结交朋友和选择邻居方面,是有一定要求的,“无友不如己者”,“里仁为美”。就是说,儒学君子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不与不仁不义的人做邻居。

子张的交友之道,固然闻达于天下,却不符合儒学的德行修养理念。

子张又好学善谈,《论语》中记载他向孔子的请问,林林总总有十多章。

据史料记载,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两国的边境,七日不得食,饥寒交迫,子张犹自勤学不休的向孔子请问。孔子答疑后,因当时环境恶劣,手边没有可以记录的东西,子张便恭敬地记写在衣带上。

只不过,子张所提的大多是实务问题,譬如如何求官、如何闻达诸侯,如何预测社会发展等,甚少问及到修心养性的君子之道。故而,他虽才高意广,却被孔子及子游、曾参等一干同窗认为,他忽略了仁道的根本,“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故未将其列入孔门十哲。

事实上,子张当时是孔子门下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在流传的东汉画像石中,有一系列“孔子见老子图”,在这些图当中,绘画的孔门弟子很多,但注名的只有子张、子路、子贡等寥寥数人。由此可见,子张在当时世人心目中在地位。

子张热衷于政事,然而一辈子不曾为官,德行端正。

他一句名言:“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意思是说,作为国家栋梁之才,应当要勇于担当,遇危难要敢于献身,遇利益要取之有道。他又主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严厉斥责了那些意志薄弱,受诱惑而变质的腐败分子,以及背叛道义的人。

子张被评为“未仁”,是指他的一些作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的理念,譬如过于广交朋友、性格过于张扬等,这是理念上的分歧,并非是德行有亏。

事实上,子张为人忠信,信念坚定,他的事迹至三国年间,仍广为世人流传称颂,被誉有“亚圣之德”。

孔子去世后,孔门群龙无首。子张联同子游、子夏等弟子,拥立相貌和言行肖似孔子的有若继任孔门之师,以维系孔门的统一。对于此事,以曾参为首的反对者甚众,不过,在子张等人的强力拥护下,有若还是继任为孔门之师,被尊称为“有子”。

然而,有若虽得孔子思想之精微,却缺乏足够的威望与资历,无法压制一众人杰荟萃的弟子,不久就被迫退位。孔门从此四分五裂,弟子流散,渐渐形成了各种儒学流派。

子张离开了孔门后,回到陈国聚徒讲学。

由于子张名显天下,前来求学的弟子甚众,渐渐形成了一个极具有特色的儒学流派,史称“子张氏之儒”。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子张氏之儒”乃当时八儒之首也。后人认为,儒学典籍《大戴礼记》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等七篇,皆为子张氏之儒的著作。

【十世可知也】——三百年后的社会发展,我们可以预知吗?

世:古代的时间单位,三十年为一世。古礼云,父子相继为世。就是说,父亲养育儿子至三十岁,儿子就要离开原生家庭,组织新的家庭,抚育下一代,如此父养子,子养子,世代无穷,因此三十年也称为“一代”。

本章子张所问的是政事,非是如何预知未来的鬼神之道,这点不要理解错了。子张热衷于政事,他看到夏商周三朝的典章、礼仪、文化等制度都在不断变化,每个朝代都不一样,故有此问。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商朝继承夏朝的社会制度,并进行废除与革新,因此它的发展是可预知的。

殷:指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留存的王朝。商朝先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其后国都频繁迁移,直至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才安定下来,故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夏:指夏朝。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大禹治理黄河有功,舜禅让帝位,大禹以“夏”为国号,定都阳城,将中国划分为九州,打破了当时的原始氏族制度,建立奴隶制社会。国人常以“华夏”自称,便是来源于此。夏朝并无正式文字,留存的只是一些无法让人读懂的符号。

礼:泛指一概社会制度,涵盖典章制度、礼仪规范、风俗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共同约定遵守的行为准则等。

损益:有增减、盈亏等涵义,此处解作变革,即社会制度的废除与革新。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朝继承商朝的社会制度,并进行废除与革新,因此它的发展是可预知的。

周:指周朝。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是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后,所建立的王朝,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便是根据其中故事改编的。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周王室号令天下,诸侯国同心共德,国家繁荣富强;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败黯弱,诸侯国互相征伐兼并,造成社会动乱,礼崩乐坏,故又称为“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孔子生活的时代。

西周之初有一位杰出政治家,他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井田制等一应社会制度,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套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孔子认为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就是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摄政七年,把国家治理得秩序井然,繁荣兴盛。

周公旦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偶像,后来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仁道”,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恢复周礼,让社会回归到周公旦治理时那样,富庶而和谐。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周朝之后的王朝,也将是这样不断的继承,所以即使是三千年之后的社会发展,我们也是可以预知的。

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每一代王朝都会对前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社会制度,进行继承和沿袭,同时会作适当的调整和革新,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会被废除,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东西。然而这些调整和革新,是有限度的,是在原有社会制度上进行的小幅改变。

这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主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所有的改朝换代,所有的变革,都是围绕这个主体开展的,这个主体将是不变的。故而,只要把握住这个规律,那么无论是三百还是三千年后的社会发展,都是可以预知的……

这就是孔子的“损益”观点。

鉴于此,我作注释如下。

子张问:“三百年后的社会发展,我们可以预知吗?”

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社会制度,并进行废除与革新,因此它的发展我们是可预知的。周朝继承商朝的社会制度,并进行废除与革新,因此它的发展我们是可预知的。周朝之后的王朝,也将是这样不断的继承,所以即使是三千年之后的社会发展,我们也是可以预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