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虽说在质量和完成度方面见仁见智,但是只要看过电影的观众,应该很容易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一出好戏》是有追求的。

因为有黄渤和王宝强这两位以喜剧著称的演员坐镇,电影的预告片也尽量截取逗乐的片段,小成本爆笑喜剧又是导演处女作不出岔子的安全牌,在中外都有着无数成功的模板。

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所以若是黄导简单地就想拍一部欢天喜地博君一笑的搞笑片,哪怕是像《宿醉》那样大玩屎尿屁的低级趣味,相信依旧会有很多粉丝买账;没准现今的口碑还会更加平整,而不是如此的两极分化。

但是黄导不这么简单地想。

于一个创作者而言,处女作的意义通常是非凡的。我们常常会在一个大导功成名就之后去回溯他的起点,去比照第一部作品与名作之间的偏差和继承,讨论风格的发轫与成型,反思他到底是“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还是“背叛了当初的自己”。

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部分导演的确是“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虽说“出道即巅峰”的肯定是少数,多数人会在尝试了多次后才能拍出一期一会集大成的名作;但是很多元素,比如贯穿创作生涯的主题,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情节,意义隽永的小道具……都是在处女作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作为向世人递出的首张标有“导演”的名片,显然黄渤不想只是肤浅地涂抹商业喜剧的背景。

他似乎有一肚子话要讲,关于社会的思考,人的变异,似乎还想讲得很深刻。

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他似乎又有很多顾虑,顾虑才华有限讲不好,顾虑讲得太深观众不接受,顾虑讲得太黑暗又横生枝节。

这些拉扯和矛盾在《一出好戏》中太过张扬,甚至不需要怎么留心就能看出来。

荒岛余生,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压力测试,整个电影的框架设定在小民看来并不算是野心,反而是有追求保下限之后,打出的一张安全牌。

从小到大做腻了“假如你流落荒岛……”之类心理测试题,看过了各种相似主题的电视剧和综艺,8012年的现代人对这类故事的新鲜感和期待的阈值已经被拉高到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所谓的同类相残,身份倒置,黑化反转……看似深刻刺激的桥段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标配,否则这类电影看什么?真的像贝爷带你闯天下一样,看大家如何吃生鲜,野外生存么?

更要命的是,流传甚广的荒岛故事,或是极限环境中的求生传说,大多都充满了人类原始的兽欲与野蛮法则,所以要拍成电影,反倒是不怕太黑暗,只怕太圣母。

在《一出好戏》的评价中就有这样声音,荒岛末世,大家居然还都能保持着安定的秩序和基本的文明法则,简直有些不可思议的。

其实在电影里,对于黑暗面并不是没有涉及,比如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与刘总的暴力冲突,比如一笔带过的关于岛上男女的配对问题,稍微换个笔法,就是让人细思极恐的情节。

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然而作为处女作,《一出好戏》虽不想做成完全不过脑的爆米花,但也无意去探查能否上映的底线。所以两方暴力冲突的终点变成了主人公马进上位的起点,而史教授忧心忡忡的繁衍问题,也被“爱情”的答案终结。

既要体现自己的思想和野心,不想做成流水线套路化的商业产品,又小心翼翼的打着安全牌的态度,决定了成品的进取,矜持和点到为止。在走出电影院时小民就想到了一个词来概括《一出好戏》:

不通透。

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如同囫囵吞枣一般,相信绝大部分的观众看过电影后都会明白电影想讲什么,感谢九年义务教育,其实并无需别人再来为我们强调《一出好戏》中隐喻的社会变迁与进化,即便是没有了解那么多关于乌托邦的背景知识,学过了初中历史,看多了古代戏的人大概也明白电影的深意。

但是似乎,深意明了了,还是不够透。

又似乎,有点深刻了,还是不够透。

《一出好戏》的观影过程有点类似于看一场有剧本的真人秀,很难真情实感的跟着主人公体验这一场如梦似幻的荒岛旅程,从始至终都在戏外,欣赏关于进化的标本。

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

但是必须要说,如同做人一样,“通透”已经是至高的评价,而“不通透”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即便是排除黄渤的观众缘,排除对于处女作的宽容,《一出好戏》也还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电影。

毕竟在折衷,矜持之外,在片中也能看到追求,进取,和野心;外加挺多的笑点,加上完成得不错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出好戏|纠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