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的教育名言“不学礼无以立”,流传甚广。

中国一向自居为礼仪之邦,但随着境外游规模的迅速增长,逐渐暴露出素质低下的现象。很多人开始抬出孔圣人警醒国人。

但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并不单指“礼仪”。

一、“礼”实质上是指“尊重”

一般认为,孔子所谓的“礼”指礼仪和礼节。但当礼仪和礼节固化(尤其是僵化)后,反倒禁锢、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那就很难讲了!

将人套在枷锁里不得发展,这肯定不是孔圣人的本意!处在那样一个落后的时代,孔子都在坚持推广教育,我想,孔子讲“礼”的本意,应该是提高人的素养和能力,建设一个文明、发展、进步的社会。

但明明“礼”的字面意义就是礼仪和礼节!而推行“礼”也是孔子一生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礼”只是孔子选择的手段,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礼”的目标是什么呢?

礼仪和礼节的重要场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待重要人物:根据被接待人的重要程度不同,接待的规格也不同,这是为了表示对接待人的重视。

2.重要事项:如签字仪式、结婚庆典等,这是为了表示对事项的重视。

3.交际:如中国人所谓的“酒桌文化”,这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重视。

这就很清晰了,礼仪和礼节,实质上是“尊重”,对人和对事的尊重。

二、为什么“尊重”可以“立”?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我认为,对于“尊重”来说,也是同样的。你不尊重他人,他人也不会尊重你。你不尊重他,就得不到他的“资源”,甚至,得罪了他之后,他还会反过来“侵害”你原有的资源。

而“实力”的实质就是掌控资源的多少和影响力。

一个人的成功,本质上就是把事办好,如在企业中,企业家把企业经营好,部门负责人把本部门经营好,项目负责人把项目经营好。而要把事办好,关键就是掌控或争取到必要的和足够的资源。

企业负责人不尊重各部门负责人,那些人可能就会消极怠工,最终独木难支,企业也好不到哪去。

人类社会是“协作”的社会,没有人可以“单干”。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如果你无视某个人的意见,这个人将不会再贡献力量。作为负责人的责任,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你个人,不但时间、精力有限,在专业化越来越细化的今天,能力也有限,不可能舍弃掉项目中的任何一个人!

你只有尊重身边的人,才能得到必需的资源,有了资源,才能将事办好。而将事办好,自然就能取得成就,也就是“立”了。

但还有一句话,叫“小人得志”,似乎是一个反例。其实,这并不矛盾。确实,某些人只尊重他认为“有价值”的人,且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些人的成功,也是来自于通过他的尊重而得到的资源。同时,这种选择性的尊重,意味着存在大量的不尊重,也就意味着相当多的资源与他无缘,甚至会在各种时机侵蚀他原有的资源,因此,这类人的发展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并不值得效仿!

三、如何“尊重”?

既然礼仪和礼节是手段,那就只能是“之一”,不可能是“唯一”!既然是手段,那就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目的而选择的行动。手段就像工具一样,有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前适用的,现在不一定适用,他人适用的,自己不一定适用。因此,要实现目标,就要选择当前条件下,能够实现目标的手段!

要明确,“尊重”才是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能依赖“礼仪和礼节”,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去应对,关键是要使对方感受到“尊重”。

对人的尊重,有两方面:

1.对人格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刚需,缺一不可,古语“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这个道理。

尊重也是沟通、交流的基础,当我们自己在开讨论会时,如果领导对自己态度恶劣,那即使自己有良策,也不愿贡献出来。

2.对意见的尊重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人类之间的协作,只有共赢才是可持续的。而我们的利益,来自于我们的诉求。当我们的意见不被尊重(如被漠视)时,意味着我们的利益也被侵害了,当利益被侵害时,必然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反击。

四、总结

一方面,中国人表现出来的素质难以撑起“礼仪之邦”。另一方面,虽然成功学、鸡汤文充斥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普通中国人的个人成就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使很多人陷入迷惘和功利主义,终其一生也无甚成就,成为一个怪圈。

实际上,我们个人的成就,取决于我们的实力,而实力,取决于我们所掌控的资源,而资源的获取,则来自于“尊重”。

(因没有思考清晰,表达也就不清晰,请见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能力重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学礼无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