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

2017.10.11

情之主观的给予性即是我们主体介入的表征及其状态化自在的反应,构成我么个体自足的意识持有。

也在于对应外化触及的关照之差别,往往更趋向于现象化反应的作用。

当基于一种普遍的尊重性自在,亦即善之担待的完备。

认知的有限化自我觉知给予我们谦逊的范畴化有效,也给到关系的各自协调化的受用。

文本化亦即是对应于各自的类化必要的自主同一有效。

文明即大多数必要的执着传承是我之归属的由于恶化体验的融合,还在于不断丰富的抉择化拥有,是一种趋同的差别化对待,指向以人为本的价值取舍的普遍有效。

2012.4.3

“现有”会强化占有的热情与失去的恐惧,“拥有”则是对一段持续的满足感,不牵扯“失去”的苦痛,正如同之前所提的“未有”而非“没有”。

或许我们的害怕源于感观的体验,是直接的舒适与否的接触,在这种环境下的自我是既定的放松,主管介入的肯定才产生了随之而来关于“思”的认证,是“悲喜”有“得失”。

尊重是属于彼此的既定肯定,是相似的理解,任何的关系都依赖于双方的介入,吴志才缔结了不友善的行与思——言谈举止,去伪存真是人们应面对却有时很不情愿做的事。因有碍于在“人群”中被“既定”认可或“不被认可”的形象——虚荣有碍于真实,唯有人才局限于自我的“形式占有”满足。

“实效”才是最本真的获得与荣誉。

在“作为”中才体现出来,即创造价值。

“意义”是确切的“肯定”。在过程中升华并真实得到“存在感”。

懂得区分并不懂得把握才是真正的寻求之路,辨明是非的前提在于首先能确定孰是谁非——但并不是简单的情感或认知界定,而是“理性”的“拥抱”。

推翻?论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