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生命之轻,看《告白》有感

最近的天气,忽而被晒到爆裂,忽而被阴雨缠绵。春天的衣服始终来不及换上,新一季的裙子却早已经来骚扰脆弱的神经。洁白的梨花,盛放过后,终于化为一滩白色的花葬,成为春泥中最香甜的一剂调味品。

许久没有对一部电影感兴趣了。虽然看过了《复联4》,但我对于拯救世界的英雄,始终燃不起那份狂热。看过即忘,是我对《复联4》的唯一评价。

但,昨天偶尔在B站看到一段日本电影的集锦,却忽然燃起了我再看《告白》的兴致。

平静下复仇的暗影

关于死亡

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执着于看这部电影。为了它我差点就充了爱奇艺的会员。其实,在这部电影火的时候,我是看过一段的,但只有电影最前面老师告白的那一段。那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没有看下去,我想我是没有勇气。

一般人,对于死亡对于生命的认知都是需要过程的。我想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于生命的认知过程也会有所不同。而我,是比较木讷,比较迟缓的。我对生命的理解,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清楚,我大概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吧。但,显然,《告白》的作者和我不同,她对生命有另一番的解读。

指尖的生命

生命之轻

那只停在指尖的蝴蝶,象征着孩子心目中的“人命”,脆弱的不值一提。

故事发生在一个中学校园。一个平静的午后,森口老师的独生女被人扔进了学校的游泳池中,而作案的,是本班的学生A和学生B。在电影的背景里,未成年人杀人,是不用付出生命,甚至不用接受刑法处罚。这就促使了,丧子的森口,要用其他的办法去报复。故事由此展开。

这篇文章并不是剧透文,我并不会详细介绍故事的内容。而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也是需要每个投入电影中的人,自由体会的。导演,没有故意引导。但,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股黑暗的,压抑的环境里,周围天气的阴暗与学生们洁白的校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血液的红色,也比任何时候都醒目。但,我们却无法明显的感觉到导演的倾向,这里的每个人似乎都不是坏人,似乎都有情可原,却又似乎都不可原谅。

父母与孩子,死亡与报复,谁该受到惩罚?

我们中国人凡事都喜欢讲究一个“因果”。那么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因果呢?孩子对于生命如玩笑般的认知,与父母之间又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电影里,做恶的两个孩子都拥有着畸形的家庭结构(日本电影总是喜欢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去挖掘恶的本质),而母子关系,恰好成了整个故事的关键。

森口为了女儿的死,利用两个孩子不稳定的心智和心理,间接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惨案。她报复的不是孩子的肉体,不是生命,而是他们的灵魂。当两个孩子内心崇尚的希望坠落,他们的生活终将变成他们永恒的深渊。他们虽然活着,却注定在现实的十八层地狱里饱受煎熬。

而两个孩子呢,他们单纯的想得到母亲的认可,为了得到认可,将周围人的生命视同儿戏,任意取之,而且手段之残忍,为世人所不容。受到这样的报复,似乎也是“理所应当”。而两个孩子的妈妈,导演都为她们安排了死亡的命运。导演在用母亲的死亡,惩罚这两个幼稚的杀人者,同时也告诫所有为人父为人母者,多给孩子一点认可,也许,所有的悲剧都不会发生。

被害的小女孩

生命,多么美丽,尽管也非常脆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而子女,是我们作为父母最深的牵绊。每当看见女儿沉睡的小脸,我都发自内心的觉得温暖,我想把自己所有的温柔都给她,我想让她体会这个世界的善良,让她体会生命的美好。

我不愿让我的女儿成为“被嫌弃的松子”,我想对我的宝宝说,无论你优秀也好,不优秀也好,我都为你而骄傲。

仅以此文,送给所有同为父母的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告别生命之轻,看《告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