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忙吗?当然很忙。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忙碌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日更挑战接龙,多数老师是在晚11点后才完成的。
读写重要吗?很重要。很重要为什么不做?因为大多数老师都很忙,没时间做。
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越忙越没时间读写,越没时间读写,越没时间学习、反思,越忙碌。如何打破这种死循环呢?
首先要非常明确:忙碌是不学习的原因,也是不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要打破这种死循环,再忙也要抽空学习,抽空读写。
有了这份认识,你才能把读写作为真正重要的事,才能给到时间。也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首季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21天共读训练营开启了。这一次我们主要是共读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
我们的共读方式是:平时自由读,把感悟分享到群中,完成接龙。周四共读分享会。
每天的标准动作:阅读加接龙打卡
1.阅读《教师的使命》,可批注,写感悟。图片、音频或文字发学习群。
2.点开"参与接龙",接龙上自己的名字。
我知道有很多老师都很忙,对读写有一些畏难情绪。所以在学习群中,我除了主动阅读打卡做一个示范,还不断地为大家鼓气:
今天你读了吗?
读多读少没关系,感悟写多写少都可以。最关键的是读起来。先开始,然后坚持……
我相信,只要老师读起来,开始读,在大家的互相鼓励监督下,就能够坚持读下去。你还别说,有这样的共读氛围,一些老师就先动起来了。有晒图片的,有晒音频,也有直接发感悟的。
打卡第1天我就看见了一些老师的精彩,摘录几则,供老师们参考:
1.吴敏华老师的感悟,简洁却很深刻。
张老师的书我喜欢慢慢读、细细读、反复读、慢慢品,总能引发很多的思考。如他在代序中所言:在言说中领悟。而我则在读他的书中感悟,听他的“文质说”中醒悟。
打开目录,第一篇文章是《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光看题目就深深吸引着我。人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比较消极,心里困惑,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来,而我,有一段时间正处于这种状态。“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变化之快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比如正在推行的5+2、双减、课后延时服务等等,都让人猝不及防,也许正因为这,让我对前路感到迷茫得很。
张老师的书对我而言,不只是我的教育之路的明灯,更是心灵的慰藉,读他的《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深入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因为更了解所以不再那么迷茫,心中豁然开朗。
——吴敏华
2.任铮华老师的笔记,看了就爱。
3.刘瑾老师,从书中的言语,联想到身边发生的事,这种把书读厚的方法真好。
在《教师的使命》第46页写到,“也许我们需要反省的是: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激发他去写作,而不是很细致地去评点他写得怎么样。我们教育的麻烦,可能就是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是去激发他的动机”。
这句话,让我想到身边发生的两件事,一个朋友的孩子8岁,朋友的老公陪孩子打羽毛球的时候,总是纠正孩子的动作不够标准,致使孩子慢慢不喜欢打羽毛球了。
还有一件类似的事,是我在大学慕课上选修的一门关于数字插画课,在第一节课上教授说,他一个朋友的孩子7岁,非常喜欢画画,说要跟着他学习数字插画,教授说:“孩子太小,让他自己画画就好,不适合跟着我学习这些技巧。”但是朋友执意要孩子跟他学,结果学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再也不画画了。
不管是写作、画画、运动还是弹琴,任何一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动机,而不是细致的去评点他做的怎么样。只要心里是非常喜欢的,过程是孩子享受的,永远不用担心做不好。
——刘瑾
4.普利辉老师每次学习都是榜样式的行动,这次一个封面就读出了一篇小文章。
《教师的使命》封面寄语所思
张文质老师在这本书的封面寄语到:职业,事业,命业,教育生命的精进与归依之路。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从事一辈子教育的三个阶段,索性我把它称为教育“三部曲”。
第一个阶段,叫做教育的“浪漫期”,这个时期大致是从教的前十年左右。这个时期,我们把教育当做自己的“职业”,我们充其量是一名合格教师。
第二阶段,叫做“精准期”,这个时期大致是从教的十至二十年。这个时期我们把教育当做了自己的“事业”,我们大多已经或者说应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第三个阶段,叫做“综合期”,这个时期大致是从教二十年后。这个时期我们把教育当做了自己的“命业”,我们大多应该走向卓越。
或许听来天方夜谭、说者不费力似的。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名建设者,无论什么职业,我们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向这一目标奋进。
概括来讲就是,我们的一生必将经历“浪漫期”到“精准期”再到“综合期”;对应“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也对应“职业”到“事业”再到“命业”。
不论努力后是否实现,但我们向着这一目标努力的时候,我们已经绽放出了应有的光芒。
——普利辉
5.朱亮老师的阅读音频,声音特别美。不想翻书的时候,点开听一听,也是一种享受。
6.毛杰莉老师在这次推动力课程中进步特别大,她已经从被引领者,到引领者的行列。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她的表达力已经达到了可以脱稿点评的程度。这次的阅读感悟,也特别有启发。
在言说中领悟(代序)
“相信命运的人,命运领着你走,不相信命运的人,命运推着你走”。我在生命刚刚过半之时,便已渐渐领悟并接受了这样的律令,继续生活就是不断深化自己的承受与担当,我明白人成为人的各种不易,“人是难的”,因难而活着,也就是为了不仔细的思索,寻找生命可能恰当的依规,今天我或许可以说从中获得的满足也是最多的这里所包含的泪水、愤懑、期许、理解、思索,也都是最日常的功课。
文质老师在序言中的这段话饱含深情,我能从中感触到岁月沧桑的磨砺。恰好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袁隆平的世界》,了解到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生,也是被命运裹挟着逆向前行。没有谁的一生是平坦大道,谁都会遇到挑战与挫折,“人是难的”这四个字只有经历过的自己可以体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永远不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与通透。
如果我们做不到东坡居士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率性,那就学习文质老师,“不断深化自己的承受与担当”。
——毛杰莉
7.汪韵琴老师,是第1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为数不多的挑战成功者之一。获得了张文质老师的赠书《教师的使命》。她已先行阅读,这次重读她又有了新的收获。
重新翻开《教师的使命》,再次读到书中发出的灵魂五问:你凭什么做老师?你理解自己吗?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你在各种复杂的纠结里,你确信自己能获得内心的平衡吗?在受到不当刺激的时候,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吗?扪心自问,是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的。
不由得感叹:教育真的是很难的!
首先,难在你凭什么做老师?不是仅有一本教师资格证你就可以成为老师。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前提是爱,发自内心的爱这个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是很难的。即使很难,但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教师要努力成为专业人士,这是更难的工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的发展也许很难实现。做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多角度的学习才能获得专业的成长。
其次,难在大班额的教学和评价机制。“当一个班级内学生总数超过三十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注意重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现实情况是我们绝大多数的班级是远远高于这个人数的。每节课上都有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上课的重心往往放在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上,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个体,忽视了很多学生的状态。再加上学校评价标准基本上是考试排名,有时候为了考试成绩我们常常对全班学生都做统一要求,忽视个体生命的差异。
再次,难在对生命的认识。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了解他们的与众不同吗?我们只会用同一把尺子去裁量不同的生命个体,能考高分,就是优秀的。其实很多生命里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这些需要我们去接纳、去尊重、去善待它们,而不是强行去改变它们。“认识自我,本身就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人终生的任务。”有人说:难道会不了解自己?姑且不回答这个疑惑,仅回到前面的“灵魂五问”都是有待认真探寻的漫长工作。
教育是难的事业,需要的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和毅力。
——汪韵琴
雷冬平、李秀娟和秦枭娜等老师则直接在书本上批注。
不管大家用什么样的方式,读起来,坚持读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