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医随笔

学医随笔 KM居士

我从04年接触中医,至今已大约6年。随着认识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中医强大的魅力,也越来越为之倾倒。我很诧异,很多所谓的疑难杂症,甚至不治之症,在中医看来,竟是如此简单,不堪一击。我很惊叹,我们的老祖宗,竟然如此的伟大,在数千年之前,就创造了如此精深和完美的学问。而我们这些所谓的炎黄子孙,正眼眼睁睁地看着这么伟大的学问一天天消失。于是有一天,我终于不再阻止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和高薪的工作,完全投入到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中。几年学医的历程,有一些些心得,下面仅就几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许对兄弟朋友们能有一点点的帮助。

中医的根本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大,但答案很简单,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之所以是一门通天彻地的学问,就在于她所有的教学,都在讨论阴阳,而阴阳是天地的总纲。而且,这种教学是启发式的,举一反三的,而不象某些机器医学那样按图索骥,守株待兔。因此中医既是医学,也是贯通宇宙万物的学问。

阴阳似乎很玄妙,但借助“象”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把握她。所以,五行学说在讲象,而易经八卦也在讲象,老子也说“执大象,天下往”,因象见意,可谓善学矣。

阴阳可以再分阴阳。有天之阴阳,有地之阴阳,有人之阴阳。而天地间万事万物,缘其所禀天地阴阳之气的多少,而造成了形式上的千差万别。同样是人,所禀天地阴阳之气的差异,造成了男女、贤愚,寿夭、穷通、贵贱之差别。而同样的一个人,所秉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又造成了其生、长、壮、老、死,以及疾病与健康的变化。

阴阳是简单的,阴阳的法则也是简单的。简单的阴阳法则,造就了复杂的世间万物。掌握了阴阳的法则,也就掌握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又何止是治疗几个区区的疾病呢?

我治过一些看起来很古怪的病,但是只要抓住了阴阳的本质,病就无可遁形,用药必如桴鼓之相应。正如郑钦安所谓“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一个高明的中医与一个庸医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对阴阳把握的程度。所以,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中医,必须将所有与医相关的内容,乃至天地万物,都以阴阳的法则,一以贯之,洞彻本末,唯有这样才能应变无穷。

学医要不要拜师?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我发现很多聪明人,学医也很刻苦,医术却始终隔靴搔痒,不得要领。问题就出在老师上。学禅有句话:“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跟错了老师,后果很严重。以当前医界论,就算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名老中医,真学明白的,恐怕也为数不多。而其他大量默默无名的人,绝大多数恐怕又等而下之了。我曾经有遇到一位老师,他既是家传,又拜过多位名医,他自己很聪明,也很勤奋,《内经》曾手抄10遍以上,从医也20多年。然而,很可惜,我亲眼见他治坏很多简单的病,甚至一上手就错了,弄错了阴阳。而不少他治了近半年,最终治坏的病,换个明白的大夫,几剂药就可以转危为安。

那么拜师是否就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所谓明师出高徒,历史上大量的良医,都有良师,而且往往有很多位老师。好的老师,是我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安心,不用怀疑,少走很多弯路,一门深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很高的造诣。但前提是,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好的老师?我们怎么去鉴别一位老师是否合格?我们如何判断老师说的话是否正确?我们又需要具备如何的资粮,才能得到良师的提携?如果老师不是完美的,我们如何学其长而弃其短? 还有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反复思考。

那么,学医是否可以不拜师?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有很多位有名的大医,就是无师自通的,比如徐灵胎、黄元御、张锡纯等。但是,不拜师要想成为高手,注定是很困难。至少,你要能够知道学医的门径:读什么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遇到疑问如何处理?如何解决理论和临床之间的鸿沟?如何处理大量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万一用药有误,遇到危险怎么办?同样还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也要反复思考。另外,自学中医有几个很容易犯的毛病:一是浮,很难深入,看了很多书,一本也没有看好;二是乱,东一下,西一下,漫无头绪,结果一无所成;三是惰,没有紧迫感,没有计划,进度难以保证。弟子规里有几句话值得借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若能遵之,确有益处。

扶阳还是滋阴?

阴阳是中医的根本,而扶阳与滋阴,也就似乎注定是永远的争议。两派皆高手辈出,而相互间的攻击,似乎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现今火神派很时髦,而温病学派似乎也很强大。到底谁是中医的正脉?如何面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我的意见是,阴阳就像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争执应该去掉哪一面,是很愚蠢的行为。同样,所有的流派,正如众多的江河,共同构成中医的大海,而任何一条江河之水,相对大海来说,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如果见证到大海的威仪,又何须争执其中的哪条小溪才是正脉?同样的,有的流派喜攻,有的流派好补;有的主张补脾,有的主张补肾,有的主张补肺…各执一辞,谁是谁非呢?佛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偏于任何一方,当攻则攻,当补则补,当凉则凉,当热则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唯变所适,这才是大道的精神。佛法是“不二”法门,而中医也是“不二”法门,偏执一端,一叶障目,已然离道甚远,还有什么可自是的呢?

学医该看什么书?

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师说过,所有的书都是医书。有这样的眼界和智慧,的确能从一切书中悟到医学的道理。正如佛言:“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么是否一切书都可以看呢?答案是否定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学医也好,学道也好,抓住大跟大本是成功的关键。正如禅宗祖师所言:“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而中医的根本就在薄薄的几本书里面:《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经》。如果再往上找,则是儒、道、阴阳,兵法等书,《易经》、《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是其著者。由经典入手,熟读根本经典,就相当于练好了内功,再进一步参考后世诸家之书,结合临床体会,并向高人请教,这就是学医的大道,但也是公认的“难行道”,但恰恰也是造就大师的坦途;另一条道,则是所谓的“易行道”,熟读《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药性赋》,并临床跟师,再慢慢上溯《内经》《伤寒》等书,这条道相对似乎要简单一些。然而难者不难,易者不易,关键是在于学者根据自己的状况来选择最佳切入的方式,而最终的境界都应该是无二无别的。至于后世医家的书,汗牛充栋,实在很难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聊天,容我慢慢道来。

学医与求医

由于诸多的原因,中医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式微了。和朋友们一起做中医社多年,也拜访了很多所谓的大师,见识了很多所谓的“名医之后”、“某某的入室弟子”,应该也算是“阅人无数”了。而我们又有北大这个牌子,照理来说,应该是可以有很多好老师的资源了。但是,正相反,老师始终是稀缺资源。而我们对中医前途的担心却与日剧增,我们也越来越体会到一位好的医生是多么的罕见,而一位良师更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

由于社团的原因,经常有同学问我推荐大夫。开始的几年,我很乐意推荐。我认识这么多的名医,随便推荐一个,不就可以搞定了吗?但事实却一再让我失望。最后只好慎之又慎,而一到关键时刻,却往往还是无医可荐。而我们很多的学员也发现,上课听某老师讲的挺好,下课去找他看病,却发现效果很一般,甚至可能很差。还有的老师喜欢讲《伤寒》,言必称仲景,药必曰经方,而随侍数日,发现其用药庞杂。经方固无论也,稍微干净利索的处方居然也难得一见,问之则曰“化裁”,或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呜呼,经方难道如此不济,非要化裁得面目全非才能用吗?医道之衰,竟至于是也!

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但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出于种种限制,我们不可能都请医术又好,又有时间,又会讲课,而且还愿意免费弘扬中医的大夫来教学,也不可能有力量,对所有老师的水平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而放眼医界,亦复如此,很多名气很大的大夫,或者所谓主任医师、教授,水平很差。如何选择有真才实学的大夫呢?我的经验是:一位好大夫,开方一定是简洁的(药味少,一般不超过10味,更不可能是十七、八乃至二、三十味),思路清晰的,而且对大部分常见的病,一般3~5剂药都应该能有相当的效果,甚至应该能够完全治愈。中医不是慢郎中,中药也不可以当饭吃,动辄开数周乃至数个月药的大夫,如果不是无知,就很可能是在谋财。还有,如果这位大夫经常说,他开的方很安全,就算不能治好病,也一定不会治坏病,那么你要留心了,很可能他在浪费你的时间和金钱。最后,一位好的大夫,必然是一个好人。他的德行和身心的修养,足以让你觉得放心和安全。他会有耐心,细心体察你的每一个痛苦和需要,开方也必定是谨慎的、认真的,而且他还会像慈母一样,对你再三告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最后提一个心愿。子曰:“必也正名乎!”。如何解决目前医界名实不副、庸医横行、贤人在野的问题,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之一,愿与有志者共图之。

KM居士

庚寅年六月十八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学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