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该不该教他打回去?这是非常令人揪心的话题!

在育儿的道路中,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被打,该不该教他打回去,我该怎么办?

说起来孩子被打这件事,肯定有很多家长想要发言,自家孩子被打了,当然要打回去了,而打人的那些家长可能就很委屈,小孩子之间闹着玩,这些都是难免的,有必要这么当真吗?可不打回去,好像又显得孩子很弱,这样子会不会一直受欺负呢?

刚好,最近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

我们小区里有一个特别霸道的“熊孩子”不仅经常抢别人的玩具,而且还动不动就上手打人。

一次我家孩子被打后,愣在那里一脸懵,也没哭,就拉着我离开了。这个时候,我就特别心疼,也很纠结。心疼他受了委屈也不哭,纠结的是,我们经常教他不能打人,会不会导致他怕事儿,甚至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是不是应该教他打回去?”

如果家长鼓励孩子打回去,对方是身材比他强壮的熊孩子,那孩子肯定会吃亏;如果是比他更小的孩子,他占了上风,可能真的学会了“以暴制暴”;如果孩子性格比较温和,你教他打回去,他内心还是胆战心惊的;如果教孩子“跑为上策”,被打了就跑,被打了就跑,那遇到的是强壮的对方,跑就对了。

可是,如果只是看见小狗汪汪两声你就跑,小狗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地盘示威,并没有太多的恶意。跑了,丧失了许多让孩子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机会。所以,用哪种方法,并没有定论。那我们到底该怎么教呢?

其实,不管打回去,还是“跑为上策”都只是一种策略,决定孩子做出恰当决策的基础是:孩子内在的自我意象是“我不是弱者”,以及他内心的勇气。我们教孩子的目的,不是解决眼前的输赢,而是教孩子学会应对威胁和冲突。总有一天,孩子需要独自面对。

所以,在这里,我们有两个工作要做,一个是增强孩子内心的勇气;另外一个是疏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这两个工作,一个是事前做,一个是事后做,形成闭环,一个也不要少。

对于增强孩子内心的勇气,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第一,同时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让孩子正当防卫。

平时可以不断地告诉孩子,当别人先动手打人时,那不是你的错,你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力。你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回应的言语:“你不可以打我”“你不可以推我”“不行、不可以”“你打得我好疼,不可以”“你打我,我很生气、不可以”。

非言语是指,说这些话的时候教孩子音量提高几倍、表情非常严肃、语气非常坚定。这些话再加上非言语行为,都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不是弱者,你不可以欺负我”。这样对欺负人的孩子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家长可以在家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不断地练习这些言语,增强孩子内心的勇气。如果对方是比自己强壮的孩子,要教孩子边大声喊,边逃离现场,向身边的大人和老师求助。这种逃离,是带着勇气和震慑的逃离,而不是害怕的逃跑。

如果对方是熟悉的玩伴,因为物权等问题的冲突,可以教孩子大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并用动作阻止对方,保护自己。对方被震慑后,进一步协商解决冲突。

对于被打之后容易懵的孩子,更要不断地增强他内在的勇气。懵,其实是一种害怕紧张后的木僵状态。要不断地告诉孩子,打人是对方的不对,那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大声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二,事后疏解孩子的恐惧,客观解读打人者。

如果孩子遭遇冲突,内心都会有一些害怕,特别是一脸懵的孩子。这些恐惧和委屈情绪的积累,不利于他们内在勇气的培养,还导致他在家里脾气暴躁,无理取闹。这是家长容易忽略的,觉得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再揭开了。情绪只有被看到,被说出来,才是真过去了。

主要的方法就是首先对情绪的反应。可以说:“今天**打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生气,也有点害怕”“你突然被他打了一下,吓了一跳”“他打了你,你都愣住了”“你突然被打了一下,觉得很委屈”“他打了你的胳膊,你觉得很疼”。

得到孩子的确认后,可以表达我们家长的感受:“妈妈听了,很心疼你。”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孩子客观地解读打人者的行为,避免他对打人者产生畏惧心理。

可以说:“他打人,可能是他特别想玩那个玩具,并不是针对你的”“他打人,可能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不是针对你的。但打人绝对是不对的,你勇敢地告诉他了,你做得很好”家长根据当时发生的实际情况解读,主要是让孩子释然,那并不是我的错,也不是针对我的。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我们注意,有一种欺负,叫“家长觉得孩子被欺负了”。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打人行为的背后基本上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物权争端,一种是获得注意。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欺负,故意搞恶作剧。家长如果反应过度,草木皆兵,反而造成孩子的紧张和恐惧。

上次在游乐园,我就目睹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两个孩子都在游乐园的超市区玩耍,A孩子先站在那里玩烤箱和一些面包的模型,B孩子就过来拿其中一个面包。先玩的孩子肯定不想让他拿,就用胳膊肘捣了对方一下。

这时,这个被捣的B孩子家长就开始出手了,对A孩子怒吼道,你要干什么?然后对着自家的孩子说,你就拿,你自己拿过来。他家孩子不敢拿,家长就直接上去拿,A孩子也不示弱,边哭边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A孩子家长听到哭声,看到那个场景,就和抢玩具的家长大吵一架,两个孩子都被吓哭了。

唉,看到这种场景,真心觉得家长过度反应了。家长动不动就觉得我家孩子被欺负了,而且很快就出手了,不仅没有锻炼孩子应对冲突的能力,反而让他觉得更加害怕。

其实那些容易被欺负的孩子,常常是靠父母出面解决冲突的孩子。正确的应对是,首先家长要理解,这些是孩子之间正常的冲突,教孩子在尊重对方边界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鼓励孩子自己去说和做。

可以引导孩子说:“你很想要姐姐正在玩的面包,姐姐没有给你,推了你一下,你有点害怕。”“因为姐姐也很想玩那个面包”“你可以和姐姐商量一下,让我玩一下好吗?”

“或者你和姐姐轮流玩,换着玩”。让孩子自己去说这些话,因为,他终究要独自去面对更加复杂的成人世界。

好了,在孩子被欺负这个话题,无论是勇敢的自我防卫,还是逃离现场,我们教孩子的本质其实是增强他内在的勇气,疏解被欺负后的恐惧和委屈,这样才能在日后自己灵活面对各种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被打,该不该教他打回去?这是非常令人揪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