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你的人生系统?

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里,作者问了一个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你的人生,是一个工业品,还是一个艺术品? 

如果是一个工业品,那相当于是做人生工程,那么人生的思路就是:专注初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做出决定并把事情做成。

如果一个艺术品,那相当于是做人生设计,那么人生的思路就是: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选择一个进行快速尝试,直到成功。

假设再多一个选项,你的人生,是一个工业品,还是一个艺术品,还是一个系统? 

如果是一个系统,那相当于是做人生系统的设计,这和像艺术品一样做人生产品的设计,有什么异同呢?

共性的地方是我们都需要定义目标,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并快速尝试迭代。 

但是两者却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而正是这些差异表示出设计人生系统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会更重要。

产品化的人生设计和系统化的人生设计有何不同?


1、产品追求成功,而系统强调持续存在

如果人生是一个产品,那正如上文“工业品”和“艺术品”相同的地方,“把事情做成”,“直到成功”,产品化人生设计以最终的成功为目标。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当以成功为目标时,如果这个产品成功了,那么产品本身的目标感就失去了,产品创造过程就结束了了。


如果人生是这样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财富自由的人,目标实现了,但他的人生如果却失去其他目标,其实并不会快乐。


因此,我们可以思考,如果以设计系统的思路去设计人生,会是怎样呢?


在《我们为什么还有没有死掉》一书中,介绍了我们还没有死掉,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面对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他有一套机制,能够针对不同的威胁做出针对性的反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直在持续寻找目标,持续的战斗,从而能够让生命持续的存在。


阿里、腾讯都不仅仅布局产品,而是开始打造生态系统。

阿里:电商——支付——物流——服务器(云服务)——垂直业务(外卖、售票、OA等)——线下智能消费场景

腾讯:内容生态(阅文集团、腾讯音乐等)、支付领域(微信支付)、微信生态(公众号、小程序等)

因为生态系统会更具成长性,能够持续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如果来设计人生系统,那主要目的是持续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纽约大学教授哲学家詹姆斯·卡斯(James P.Carse)在他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中指出,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以赢为目的,为了获胜,我们遵守规则;另一种是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并不断探索和改变游戏的边界。


所以,“产品”是有限的游戏,而“系统”是无限的游戏。成功是有限的游戏,成长是无限的游戏


2、产品会存在过度设计,而系统更强调机制的设计

如果是设计产品,由于目标非常明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会本能的去设计各个环节,关注各种细节,希望不光能控制过程,还能控制结果。


而如果是系统,则更关注基本机制的建立。正如进化系统,发展出复杂世界,整个过程不需要一个指手画脚的设计师,而只是基于“能使有机体的基因得以传播”这个目标,设计最简单的机制:变异、遗传、选择。


如果人生的发展是个简单的事情,有很多可预测的因果关系,那也许产品化的过度设计可以适应。但却恰恰相反,人生的发展是个复杂的事情,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不都是线性的因果关系。 当你输入一个x,你并不都能得到一个相同的y。


3、产品存在脆弱性,而系统具有反脆弱性

如果只是做一款产品,那可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成功和抗风险能力都非常低。


在社交网络中,Facebook之所以能够崛起的其中一个因素是他做了开放平台系统,他建立了一个应用的生态系统。外部的应用可以通过Open API高效接入。这样,Facebook可以迅速为用户提供大量的社交游戏和应用。同时,即使其中存在很多失败的、无人使用的应用,但是因为其生态的多元性,并不会影响Facebook的用户找到自己喜欢的应用。


4、产品是参与者视角,而系统具有上帝视角

如果是设计一款产品,你将会是一种直接参与者状态,更具有亲临感,因此成败会对你的内心有巨大的影响。类似棋子或舞台上的演员,更容易陷入想法和情绪。

但如果是系统呢,你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维的角度,类似棋盘或舞台,更容易用上帝视角来观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系统的角度来设计人生会有很多优势,最终会是让人拥有一个以存在为目标,精力耗费更少,抗风险能力更强,心理困扰更少的人生。


如何设计你的人生系统?

1、澄清价值,制定人生目标

日本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中,23岁的玉子毕业后,躲在父亲开的运动用品专卖店,做啃老废柴,每天吃喝玩,但就是不去找工作。她有一段经典的自我介绍:“现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是在饰演别人,我在变成别人的时候是最自然的,请为这样的我,起一个新的名字。”但结局她开始有一些变化,开始写入职信,去拍写真,也许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在摸索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知乎上经常有人问:“怎么才能让你每天清晨迫不及待的起床”?

经典回答是:“当你有奋斗的目标的时候。”


因此,设计人生系统的初始,需要先澄清自己的人生价值,制定人生目标。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价值罗盘”,来帮助你澄清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练习】

请根据重要程度,对以下几方面从0-10打分。

再从当前的满意程度,对以下几方面从0-10打分。

重要程度高,满意程度低的维度,就是你可以最优先关注的人生价值。

2、打开脑洞,探索多个可能的自我

曾经上心理学课,有个帅气的男神级C老师,他说自己在毕业后做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帮人做过网站,做过编辑,办过互联网公司,最终选择回校读博,走上科研与教学道路。这还没有结束,他仍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各种尝试,比如为了教儿子冰球而自己练成了业余队选手,并参加比赛取得过冠军。


在这个过程中,C老师通过不断的尝试来探索,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自己的价值在哪里。通过不断尝试,逐步建立了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


一般人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在12-18岁左右,也就是在青春期过程中。那为什么我们很多成年人也同样会存在缺少自我同一性的情况呢?


比如一个照顾小孩三年的妈妈,不知自己是应该继续做全职妈妈,还是回去工作?

比如一个工作了10年的人,开始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产生中年危机?


最新的研究又发现,人们并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的自我,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回想一下传统的职业规划,比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讲座,或者你最近找职业生涯规划师做的咨询,大多数的指导都是要你先了解你自己。你需要对自己的性格、需要、能力、核心价值和优先考虑事项进行详细了解与分析。这些都植根于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人有可能发掘“真实的自我”,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在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实际上,你由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不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由你的过去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


【小练习】

首先,使用脑图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发散去思考自己的各种兴趣点

接着,基于兴趣点,写下至少10个“你想成为的人”


3、不要过度设计,希望一步到位

Facebook墙上张贴的一个标语是“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如果过分追求完美,想等待最完美的产品设计出来再发布,那不但会丧失机会,也会在担心不完美的过程中丧失了行动力。


对于人生系统的设计,如果一上来就急于弄清真实的自我,同样会导致行动力缺失,在等待自己豁然开朗的过程中,机会已经从你的面前溜走。


我们可能期待自我探索和规划,一下就能顿悟就找到完美的自我。因为你说,你听到的很多成功的故事,都是突然顿悟就做出了完美的选择的呀。但实际上,这样的顿悟都是转变的结果,而不是转变的原因。


比如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在之前曾经创业4次都失败了,直到第5次才做成功。只是在传播中,人们更愿意听成功的故事。


对于人生系统,你并不可能通过在头脑中的反省,来发现可能的自我,人们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可能的自我。


如果过度设计,执着的追求一步到位,会导致多样性的丧失。在一项就业和专业的就业对口率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不到50%的就业对口率。那如果在大学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只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习,会导致自身能力多样性丧失,也会降低就业的竞争力。


正如英国化学家莱斯利·奥格尔所说的:世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中涌现的东西比任何一个设计师想象的东西都要出色。


因此,与其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设计,不如更关注人生系统核心机制和规则的建立。


【小练习】

复盘你过往经历中是否存在过度设计,期望一步到位,过于追求完美的事情,用新的视角来看这让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4、快速迭代,渐进明晰自我

很多人小时候都被问过想当什么,有的说“我想当科学家”,有的说“我想当警察”。作为小孩,那一刻他真的认为自己笃定了想法。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对“科学家”、“警察”职业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理解,随着自己经历的丰富,也许很多人都改变了儿时的梦想。


人长大后,也许因为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总是更希望一下子就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留在北京还是回老家发展”?

“选一线大厂还是选小的创业公司”?

“生小孩还是继续奋斗在职场”?

“该不该读个MBA”?

“该不该开个咖啡厅”?


面对选择,我们需要做的是迭代过程是:

1)选择一个符合自己价值的方向

2)假设一个自己在这个方向可能的发展

3)开始行动,在尝试中不断收集反馈

4)让模糊的概念变得逐渐清晰

5)基于反馈优化自己的下一步选择

6)最终我们会逐渐明晰出一个可行的自我。


这个过程类似“贝叶斯定理”。贝叶斯定理的公式:


后验概率(发生B后A发生的概率)=先验概率(A初始判断的概率)x可能性函数(新行为B发生后得到的系数)


翻译成人话就是:

生活中大多数决策都是复杂决策,而且我们只有有限的信息,因此你很难判断哪个选择是正确的(后验概率)。

那么,既然无法一开始就做出一个完成正确的判断,那么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做一个好的判断(先验概率),然后根据尝试的反馈和收集的其他信息不断修正(可能性函数),以期最终得到越来越趋近于准确的判断(后验概率)。


很多人的发展,都是在多次尝试、反馈、调整下,逐渐找到更适合的自我的。这个正如骑自行车一样,你无法做到骑一条笔直的直线,但是可以保证在左右摇摆中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行。


【小练习】

写下你当面临的一个选择, 用迭代过程练习拆解


5、持续小碎步,做时间的朋友

《试错力》中写道,复杂得惊人的事物是在简单的过程中逐步出现的:尝试已有事物的不同版本,剔除失败因素,复制成功经验,就这样周而复始。变异,选择,永无止境。


比尔盖茨曾说过,我们总是高估今后一两年内将要发生的变革,总是低估未来10年将要发生的变革。所以,不要让你自己陷入无所作为的窘境。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也讲了如何通过时间管理来与时间做朋友。


这一切都表明,自我的改变来自于坚持,在稳妥的小碎步中,通过量变引起质变。同时,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或懒惰而放弃,失去持续进化的机会。


怎么样才能小碎步持续前进呢?《微习惯》给了我们启发,从最微小的习惯开始培养。


【小练习】

八步养成微习惯:

1)选择适合自己的微习惯

2)挖掘每个微习惯内在的价值

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4)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5)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7)完成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6、允许大跨步,捕获积极的黑天鹅

很多伟大的发明或事例,并不都像肯尼迪总统实现了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的承诺那样,被事先计划好,而是来自于偶然的发现,或是初期看似不靠谱没有结果的尝试。

亚历山大.弗莱明没有把实验室打扫干净,却在被污染的培养皿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


人们天生会期望消耗最小、投入最少,因此更愿意去选一个“最好的”。但生活却如此不可预料,最初看似不尽如人意的选择也许最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理性的做法就是为生活的各个领域留出一定的空间,探索多种可能性。


如果你想交朋友,就应该多参加几个社团,而不是只参加看起来最有可能让你交到朋友的那个团体。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不仅需要计划A,还需要为计划B、计划C、计划D等留出回旋的余地。


曾经水木社区里,有一篇很热门的如何找到男朋友的帖子。博主妹妹为了快速找到优质男友,制定了一套全渠道扩大自己想找男朋友的信息的方案。包括常规途径,告诉亲友,同事,论坛发帖征友,也包括昂贵的付费的1对1婚恋网站,参与线下户外活动,私人聚会。她相亲60多次,最高每天相亲5人,最后终于在3个月内找到了理想的男友。这位男友来自于一次书友会的聚会。她通过积极的尝试,允许最大变异,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男朋友。即使有些渠道乍一看根本不靠谱,却可能藏着真命天子。


在《荒诞医学史》里,介绍了很多曾经的治病秘方。比如:毒中国王砒霜,竟然家家必备;吃土包治百病;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搅拌脑浆,永享安康。各种奇怪的方法现在看来觉得荒诞可笑,但是反过来想,正是对生命的渴望激发出来了无数的实验,而那些没有被书中提及的变成了被医生捕获的黑天鹅。


【小练习】

你当前最想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为了捕获积极的黑天鹅,你会给自己哪些大跨步的尝试建议?


7、保持多样性,提升反脆弱能力

最近流行的副业刚需,顾名思义,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永远都要有自己的Plan B。

有数据显示国内目前一边工作,一边兼职创业的年轻人已经超过了8000万,也就是说约有8.2%的职场人拥有斜杠收入。比如有的人本职是运营,下班坐起了抖音网红;比如有人本职是职员,周末是兼职摄影师;比如有人是全职宝妈,日常也在朋友圈开水果店。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探讨了几种反脆弱的方式,其中一个便是冗余的能力。比如人进化都有两个手、两条腿、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肺。这些冗余的能力能够让人在遭遇器官损伤时,仍能够保持功能的维系。


人有多个可能的自我,因此可以同时发展出可能的自我。


【小练习】

你准备在哪个领域,发展自己的副业,从而提升反脆弱能力?


8、低耦合,增加可控的试错阈值

在系统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内聚低耦合。低耦合指减少模块(类)间关联程度。因为耦合度很高的情况下,修改代码一个地方会牵连到多个地方,导致本来稳定运营的模块错误,开发会不断的在各个问题间奔波,导致项目延期,成本增加,用户体验变差。


比如金融危机,其主要根源也是由于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功能耦合,导致一家银行出现问题后出现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


很遗憾的是,最近又有创业者自杀发生,被爆被曝曾卖房给员工发工资。如果将创业、生活等进行了高度的耦合,很可能会产生叠加的压力。


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失败,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降低尝试之间的耦合度,减少因错误带来的连锁影响。


比如樊登老师曾经举自己的例子,自己做樊登读书,并不是立即全职,而是一遍当老师。这样他即使樊登读书做失败了,也仍然能够有收入可以生活。


【小练习】

为了提升自己人生的低耦合度,提升可接纳的试错阈值,你准备做哪些尝试?


9、接纳失败,灵活切换视角

经济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对冒险心理的分析中这样总结:“不能心甘情愿接受损失的人,很可能会接受心态平和时无法接受的赌注”。比如在投资中,人们往往会紧紧攥住暴跌的股票,希望将来能够时来运转。


在人生发展的迭代中,最重要的是基于尝试的结果做出调整。当面对失败时,正确的反应是承认一时的失利并改变方向,但人们的本能反应却是否认错误。这是我们要先有觉知,然后逐步实践的。


另一方面,当面对一时的失败,灵活的切换视角也非常重要。

苏东坡在艺术上登峰造极,政绩卓著,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人曾经他的生命历程制成了图表。如下图:


苏东坡的是仕途真可谓跌宕起伏,数次被贬,数次被重用,又数次被流放。但这并不妨碍他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兴趣。重任时为民服务,建功立业;被贬、流放时研究书法、绘画,修道练瑜伽,品酒,做美食。创造出了很多著名的书画,烹饪出了著名的“东坡肉”。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苏东坡具有心理的灵活性,他能够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快速的切换自己的视角进行适应。


王阳明12岁时就写了一首《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不断切换角度,拉远距离,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要学会观察每个失败和错误都有其有益处的部分,并能够灵活的切换场景。


要记住,我们的人生是棋盘,而不是棋子。


【小练习】

1)绘制你的人生曲线

2)回想曲线中最近的一个最低点,如何切换角度来理解这个经历

总结一下,设计你的人生系统的方法是:

澄清价值,制定人生目标

打开脑洞,探索多个可能的自我

不要过度设计,希望一步到位

快速迭代,渐进明晰自我

持续小碎步,做时间的朋友

允许大跨步,捕获积极的黑天鹅

保持多样性,提升反脆弱能力

低耦合,增加可控的试错阈值

接纳失败,灵活切换视角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设计你的人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