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小记-09-08

读《施展中国史钢50讲》10~12章

第十章为何后汉皇帝“亲小人、远贤臣”

为啥豪族社会就会让他们亲小人远贤臣呢?关键是要看看“小人”和“贤臣”分别都是什么人,以及他们和皇帝都是什么关系。

“贤臣”是儒家有文化的豪族,皇上就只能干瞪眼地被批评,还动不了他。有文化的豪族,从东汉的时候逐渐发展起来,直到隋唐的历史上,被称为门阀士族,经常也简称为士族。士族一代代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家大族,他们垄断了知识和地位,垄断了社会上的舆论。这些人就是所谓“贤臣”。他们差不多把持了朝廷和地方的各种重要职位。世家大族彼此间还联姻通婚,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络,对皇帝有着相当强的制约能力。

皇上要找来支持自己的人,来对抗世家大族。这些皇帝的支持者就肯定会被指责为“小人”了。世家大族面对皇帝的这些对抗举措,便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天下为己任”的形象,获得道德制高点,宦官和外戚就进一步被还原为“小人”。

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动摇天下。朝廷彻底没辙了,只能寄希望于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兴兵勤王。但豪强们各怀鬼胎,逐鹿中原的诱惑迅速地让这些“贤臣"的种子都变成了乱世的枭雄。大汉帝国冰消瓦解,天下大分裂的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第十一章诸葛亮的士族绞杀行动

一说到三国,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魏蜀吴的冲突,先从诸葛亮的心机说起。“孟达反叛”的常规版本中国人普遍都熟知,诸葛亮北伐中原,与司马懿智斗勇的故事。两人的第一次斗智,与一个叫孟达的人相关。

孟达是谁?他原本也是蜀汉的臣子,是刘备、诸葛亮的旧部。早年刘备在世时,犯过严重的政治错误,投奔了曹魏。当时魏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政,曹丕重用了孟达,并利用他的私人军队,让他镇守蜀魏两国之间的要道。后来曹丕死了换了新皇帝,孟达在魏国的日子不好过。他想回到蜀汉是不是反而更好呢?于是,孟达通过一些渠道联系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大喜,写了好多封信劝他回来。为了让孟达能够放下心来,诸葛亮还请蜀汉的前朝重臣李严也给孟达写信。李严是孟达的老相识,李严告诉孟达,回来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就让孟达下定了决心,要暗自接应诸葛亮的北伐大计,算是给自己回归蜀汉交个投名状。

没想到,诸葛亮却在孟达摩拳擦掌之际,故意把他要反叛的消息泄露给了魏国。魏国方面司马懿早对孟达不放心,马上出兵来围捕孟达。更奇怪的是,诸葛亮见死不救,任由孟达被围攻了十六天之后败亡。

诸葛亮是新人的领袖,李严是旧人的领袖。他在诸葛亮筹划北伐之际,分兵驻屯到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发展起庞大的势力。

所以诸葛亮利用了孟达回归这个事情,让李严给孟达写信。李严一看孟达可能回归。就放松了警惕,接受了诸葛亮的调遣,离开了重庆。一看调虎离山计终于成功了,诸葛亮马上再放出第二手,把孟达要反的消息透露给魏国,然后坐看孟达被灭掉;李严没有了外援,只能任凭诸葛亮收拾。两年后,诸葛亮把李严贬为庶人,终于完成两大系统的整合。

从这个腹黑的故事出发,再看看汉末三国的各种冲突,便会发现士族与寒族的冲突无处不在,并且它会在皇帝、士族、寒族、官僚、平民等等各种复杂的权力博弈中,变得更为复杂。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

士族最初的敌人是宦官,这就是贤臣和小人的对抗,所以东汉中后期的宦官政治愈演愈烈,其实是皇帝与士族的对抗愈演愈烈。士族最终战胜寒族东吴和西蜀,也都面临着士族与寒族的冲突问题,并且在这两国,士族寒族冲突还都与主客矛盾搅合在一块。

诸葛亮搞死了孟达、搞残了李严之后,可以放开手脚治蜀了,他的政策以严刑峻法著称,建立了一套如臂使指的官僚体系。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的威望不够,北伐的事业注定失败。

又过了若干代,士族彻底把老曹家给干掉了。司马家上来了,司马家是士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司马家干掉曹操,接续了东汉的一个传统,也就是东汉士族大权在握的传统;最终,东汉的继承人干掉了曹操的继承人,士族战胜了寒族,形成了晋朝的局面。

第十二章司马懿时代的冤冤相报

通过这几个家族冤冤相报的过程,司马家和曹家的关系太复杂了。

当时朝廷上有个支持曹爽的人,叫做桓范,官拜大司农。桓范早就告诫曹爽,认为曹爽和兄弟们掌握朝政和禁军,不要一同出城,免得被人关闭城门,在城里搞动作;曹爽不听,之后没有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马懿杀掉了,桓范也被诛灭了三族。

桓范的儿子中有一个逃脱了法网,隐姓埋名,以低微的身份在东晋政权中谋生。到桓范的玄孙一代,叫做桓温,位极人臣,差一点就能篡掉司马家的皇位。桓温的儿子桓玄最终完成了篡位工作,虽然很快又被人推翻,但东晋之后也还是很快就亡掉了。桓氏家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居然鬼使神差地实现了复仇,亲手将司马家族的事业送上终点。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秦小记-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