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到底能留下什么?

晚饭后,和妻子带着两个娃外出逛了一圈。回到楼门口,正准备上楼。忽然,东边传来燃放烟花爆竹的噼里啪啦声。寻声望去,烟花正腾空而起,化作五彩景色,为雨后的夜晚平添几分美丽。

由烟花地燃放联想两日来的研讨会,一个问题涌现心头,“学习,到底能留下什么?”亦如烟花燃放过后,是留下满地的纸屑,火药燃烧后刺鼻的空气?还是常驻心间五彩斑斓的瞬间,久久不能忘怀的景象?如果说,参加研讨会的两日中,心灵颇受震撼,三分钟热度后又恢复往常,思考的神经“涛声依旧”,如同没有参加研讨会一样,则这次学习显然留下的只是一段记忆,存储的是某年某月某日我某某曾参加过一个教学研讨会,当时心理颇受震撼云云。又假如,学习过后,大脑里充斥了极多的问题,反省出自己诸多的不足,填补了许多曾经思而不得的知识空白,而这些又转化为今后行动的指南与方向,可能这场研讨会,此次学习,很有可能留下的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另一个全新的我的出现。

作为一名成熟的人、成熟的教师,自然应该成为后一个样子的学习者,不甘愿只是记住曾经参加过、见到过这场教学研讨会。而是,不仅参加过,还由此对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做了系统的、深刻地反思,并且为之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就我个人而言,这个研讨会,作为学习者,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反省的契机,影响了我固有的教学认知。最为重要的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依旧是井底之蛙,渺小非常。

问题?留下的问题为何?南橘北枳的道理略有知识者都懂。同一个教学主张,行之于省会城市,或者市直学校,可能真的有助于学生素养地提升,而就此便认为其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准则,则有待商榷。但这并不是就说,如此先进的理念应用范畴狭隘。而是言,一地一域的经验,另一方使用时候,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整、改进。故而,如何改进?改进的法则为何?改进的效果如何评价?如此问题还是颇为费神的!

契机?如何称之为反省的契机?作为乡村教师,说自己为井底之蛙,绝非自贬之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触高大上理念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虽然有网络,但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是否能“逮到鱼”全凭运气。虽然有书籍,从书中汲取新思维,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吸收、解读、内省、积淀、反思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转化为工作的养分。所以,一场直观的研讨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碰撞中,完全可以让自身接受一场精神洗礼。两日来,我窥伺到教学的博大精深,欣赏到充满魅力的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教学风采,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同一核心理念下不同视角的实践性解读、卓越团队教学设计的来龙去脉。整个学习过程,既让学习者知其然,也让其知其所以然。

改变?如何改变?知行合一,才是取胜之道,知而不行,说明不知,至少不是真知。一旦沉潜下去,用心琢磨,专注推敲,结合自身,两厢对比,所悟所得,自然是独家所有,真知真见。知道不是学习的终点,应用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从知行关系的角度说,将此次参加研讨会的感悟思考应用到实践当中,重新构建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知识结构,是一个不得不做、不得不第一时间去践行的事情。

学习,到底能留下什么?激发思考的问题,促进成长的契机,改变自我的动力。如此回眸,这场学习真美,亦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到底能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