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座城隍庙,嘴里念着土地庙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天涯浪迹经年,故乡的城隍爷、土地爷,你还记得吗?

城隍爷,土地公公,都是掌管一方的神灵,而且,专一在固定地点行使职责。

同样是守土有责的两个神灵,职责不会搞混乱么?

如果再加上主管一方的龙王、火神、河神,地方职责之分,就更让人迷糊。

看看是咋回事!

城隍是怎么成为地方神灵的?是个啥样的神灵?

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

城市外围没有水的护城壕沟,就是“隍”。

城隍,笼统指城墙、城壕等城市防守设施,由此,演变为主管城池的神祗——城隍神。

清代林则徐《重修吴山城隍庙记》说,城隍,在三国时就已有了保护神的意义。

隋唐以后,人们又认为,城市的杰出人士,身后会化作城隍神护城。

唐末,皇帝开始赐封城隍神。

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宋史·礼制》都说过:朝廷封赐过许多城隍爷。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其他州县岳渎、城隍、仙佛、山神、龙神、水泉江河之神及诸小祠,皆由祷祈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

元代,国家不仅封赐城隍神,还封赐城隍夫人。

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敕封“天下城隍神”。

封赐一开,城隍在历史上就有其“真身”,保境安民贡献杰出的官吏,得到地方普遍信任与敬仰的人士,身后被封赐,或者被民众自发“供”起来,祈祷其永远保护本地,由此成神。

合肥的城隍爷,是深乎民望的首任庐州(合肥)知府孙觉。

南宁的城隍神,是北宋时以身殉国的邕州(南宁)知府苏缄。

上海有三位城隍菩萨:西汉名臣霍光、明初的秦景荣、晚清的江南提督陈化成。

至清末,从都城、省府到州县之城,"莫不祀城隍神"。

县城以下,个别商贸繁荣的城镇,也偶有所见。如四川芦山县太平镇,精美的城隍庙建筑遗存,至今尚在。

城隍对城市的保护职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清代的城隍神,除了护卫城池,还要救火、罚人示众、驱鬼、召人作证、审理案件、注拟子嗣、奖励孝道、替人训妻等等。

这从城隍庙的建筑与崇祀,可见一斑。

城隍庙的规模格局,普遍较大。如合肥城隍庙,建设有城隍殿、娘娘殿、元辰殿、三皇殿等众多殿堂。除供奉城隍,还有城隍夫人、西王母、送子娘娘、慈航大士、三皇、斗姆元君、龙王、财神等神像。

城隍爷只驻扎县城以上城市,土地爷却是城市、乡村,各处街巷、村社都有。

“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上公。”(《左传通俗篇》)

守护社里之主,就是掌握地方行政权力之神,要保护乡里安宁。

通常,一个地方的土地爷,是只掌管那一小块土地的保护神,只是村社级别的神灵。

相应地,土地庙呢,规模普遍偏小,建筑普遍简单。

不过,从土地神起源看,源自人们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古时,称作“社神”。

早在周代,社神就是有不同等级的。有国家级的社神,诸侯级的社神,也有村社级别的社神。从天子到平民,社神的祭祀,都是一个重大的活动。

我们口中的土地公公——社神,有说是玉皇大帝委派下凡的,也有直接着落到历史人物身上的。大禹,就被认作是一个土地公公。

明清以后,民间多有以名人作土地公公的。

唐代大文豪韩愈,清代时被翰林院与吏部崇祀作土地爷。

宋代英雄岳飞,清代被杭州太学崇奉作土地爷。

当然,比起城隍爷来,多数土地爷,都不知道其名姓由来。

土地爷的职能,会因信众的认识,在不同地方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远不及城隍。

城隍爷诞生在城市,土地公公到处都有,都要保境安民,二者关系如何相处呢?

明初朱元境诏令:都城城隍“统各府州县之神,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

由此看来,城隍爷,算得上土地公公的一个上司。

有人认为,土地爷属于城隍爷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土地爷也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爷,称为“做迓”(或做牙)。

地方上还有火神、河神等等,关系又咋个处呢?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城隍爷都可以统管之。

有说,古有"祝融作市"之说,最初的城隍神,就是传说中的火神祝融。

有说,城隍神就是龙王爷。

城隍庙、土地庙,寄托着许多人的乡情与记忆。

崇奉城隍、土地,代表着古来人们对保境安民的一种期盼,实质上是对公平正义、安居乐业的一种向往与希望。

殊不知,千年追寻,真正的安居乐业,只有今天,才真正变成了现实。

抛开其中的迷信元素,这种崇奉,对于良好公序良俗的建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里有座城隍庙,嘴里念着土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