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01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没有多少兴趣的,就像读《白夜行》的时候那样,一直以为它就是普通的刑侦小说,甚至还觉得有点平淡无奇。
一边看着一边在猜测着下一步的走向,直到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东野圭吾的小说最有魅力的一点大概也在于此,起于平淡,能够把一些社会现实反映出来,不读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故事会怎样发展。总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之前所有的猜想都是错的,这时就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作者的才华了。在看的过程中,作者对案情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描述,让人在震惊之余,又多了些敬佩。
《恶意》讲述的是野野口修一方面因为害怕自己当年帮助校园恶霸对女学生施暴的视频流传出去,一方面又嫉妒自己曾经的好朋友日高邦彦取得的成就,而设计杀害了日高。
在这本书里最可怕的一点不是野野口修杀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最可怕的在于他知道自己已经患上癌症,时日无多,想用自己最后的日子来毁掉另外一个人的一生,甚至还要让那个人在死后身败名裂,这种恶意,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另外一个可怕的点在于杀人者的心思缜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先是以“杀猫”事件来刻画被害人日高邦彦的性格,让大家一开始就对这个人抱有偏见,接着在故意露出破绽的同时又循循善诱警察往自己所设定的或者说是他自己所希望的方向走。每一步,每一个细节,罪犯提前都敲定好了,要做到这些,那么说明杀人者必然是蓄谋已久,我一直认为蓄谋已久比一时起意可怕得太多。
想象一下,你初中时的好朋友,在若干年之后再次遇到,你欣喜;他来向你寻求帮助,你慷慨助之。你们一起聚会吃饭,一起谈论文学,而在这一幅和谐画面的背后,他内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杀死你,如何能让你死后身败名裂,如何能偷梁换柱,能把你生前的荣誉光环加注到他自己的头上。
02
“嫉妒是一把刀,最后不是插在敌人身上,就是插在自己心里”,野野口修因为心里扭曲杀死了日高,一直活在嫉妒的阴影里,活得痛苦。在杀害日高之后还被警察逮捕,即使他的计划看似没有纰漏,但最终也被识破,这实在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情。
03
读第二遍的时候,才明白所谓的恶意不仅仅只是说的杀人者对被杀者的恶意,还有来自校园霸凌的恶意,来自别人视而不见的恶意,来自……。
当加贺警官调查到一位经常欺负别人的人时,那人说“最近校园暴力被炒得像是天大的社会问题,但我偷偷告诉你,我以前也常欺负人,嘿嘿,孩子嘛,不过,我觉得那种事也有存在的必要。”
看到这里我十分生气,校园暴力本身就是很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来以为校园是一片净土,没想到对某些孩子来说却是地狱。很可恶的是施暴者在多年以后还丝毫没意识到错误,居然用当时自己是孩子这种轻描淡写的理由就把校园暴力的严重性给搪塞过去了,最后还大言不惭地说“那种事也有存在的必要”。
是不是被害者不是他,他就永远不知道别人的痛苦,不知道经历校园暴力的人会受到多少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伤害。
04
在我上小学时,也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那曾经一度使我特别怕去上学,甚至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直至现在,我出现在学校里都会有一种焦虑感,尽管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但内心里是真的焦灼,尤其是回想起曾经的遭遇,分分钟背脊发凉,冷汗直冒。我讨厌当时带头欺负我的那个人,更讨厌那些帮凶,甚至我最憎恨的是那些明明看着这些事情发生而当老师问起时闭口不提的旁观者。
05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最大的恶意对待别人,每个人都被别人以最大的恶意来对待。
初中时,我有个很好的玩伴,她长得好看,学习成绩也很好,对人也很友善,可以说和《恶意》里的日高邦彦有点像。
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会惹到了校园女霸主,从那时候她麻烦不断,听别人说,有好几次她都被那群人围在宿舍楼里打,她自己反而是一次也没和我说过。
最后的结局是她加入了校外的混混组织,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到了初三就辍学了。
这曾经还是学校里轰动一时的大事,只是到了现在,时过境迁,曾经的辉煌已经过去。
2年前,有见过她的朋友跟我说,她在酒吧坐台。
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也才知道,当时她总被找麻烦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她不顺眼”。多么随心所欲而又莫名其妙的理由,凭什么你的不顺眼要别人付出代价。
06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别人的恶意来得毫无理由。记得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话“我们要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
我试过很多次,从来都没有成功过。
说出这种话的人要么就是心理强大,境界高;要么就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绝望,很幸运的人。
然而,我们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而又不总是那么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