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发于知乎和公众号:慎君)
写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进一步理清西方艺术史的脉络,而且是比较概览性的脉络,而不是详细地去介绍一件件作品或是一位位艺术家,那是大部头的通史所做的事情。这里要完成的任务是简明地梳理一下各个时期的艺术以及它们的特点。我希望这是一篇较简短的文章,这样不会写得太累,读者也能够读完。因为我也是在学习,所以多半会有出错的地方,希望各位能不吝指正。
古希腊与古罗马
大部分艺术史都会先提起古埃及艺术,而这里略过它的原因在于,古老的埃及文明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与我们今天太过遥远。它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与我们今天的西方文明是断裂的。即使最初希腊的艺术对古埃及多有模仿,那时的人们也很快就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就是从这里开始,逐渐发展出了我们今天的文明。
希腊艺术
古希腊文明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爱琴文明,也继承了他们注重现世的世界观,这与古埃及人对死后之永生的专注是极为不同的。破碎的地形使得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美好生活,而非像埃及人一样仰仗尼罗河的恩泽,因此也就引向了他们对“人”的发现,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他们的建筑就是按人体各部分的样式来制定严格的比例,黄金分割处处可见。希腊建筑的立柱通常有三种样式,朴素的多立克式、以两个涡旋装饰的爱奥尼亚式,以及以茛苕叶饰的科林斯式,柱体的比例也与人体比例有关。
尽管有很多流传下来的绘画理论和对当时绘画作品的描写,当时的画作并没有像雕塑一样留下来,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希腊雕塑,大多都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究竟还原了多少原作的模样,也不得而知了。早期的希腊雕像学自埃及,因此同样僵硬刻板,但是希腊人很快就将自己对完美人体的追求灌注到雕塑中去,在“掷铁饼者”这件作品中达到了自然与法度之间的平衡。18世纪德国学者温克尔曼评价希腊艺术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也是对希腊城邦公民生活的一个客观描述。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0年,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始,到托勒密王朝结束为止的这一段时间被成为“希腊化时期”。在继承了写实特色的基础上,希腊化艺术不再像希腊艺术那样单纯静穆,而是更加柔美、复杂、戏剧化。代表作有“米罗的阿弗洛狄忒”、“拉奥孔”等。
罗马艺术
好战的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不断扩张,建立起一个先进、繁荣的大帝国,但是在文化上却表现为被希腊的征服。他们吸收了希腊的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宗教等等,成为了希腊文化的全盘继承者。
罗马人留下了大量令人惊叹的建筑,包括万神殿、皇宫、剧场、浴场等,以及最知名的罗马斗兽场。相较于希腊建筑以柱支撑的横梁结构,罗马建筑中最重要的进步在于对拱的使用,从而可以建造出更大尺度的建筑,营造出完整的空间。同时,混凝土取代了石材,大大缩短了建筑工期。
最初,罗马人看到希腊的雕塑,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制,但很快其中加入了他们自身的特色。希腊的雕塑表现的是他们眼中完美的人,也就是理想化的、非个性的,而罗马雕塑更强调写实和个性化,表现为他们对肖像雕刻的喜爱,也留下了一批鲜活的、生活化的主题雕塑。
罗马有部分绘画留存至今,大多是建筑、墓穴中的装饰画。与他们在雕塑中对写实的偏好相仿,这些绘画使用的都是写实的手法,题材也非常广泛,有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等。绘画布满了每家每户的墙壁乃至天顶,非常奢侈。扩张带来的财富和奴隶让罗马人可以维持这样的奢侈,他们每天洗浴、饮酒、游戏,慢慢地,这样的奢靡之风也就将罗马引向了灭亡。
中世纪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指出,艺术审美有两种倾向:抽象与移情。抽象冲动源于变动不居的外界给人类内心带来的巨大不安,于是需要将形象以平面化的方式固定下来,也表现为在艺术中尽力展现材料的特性。当理性对外物的了解和联系减少,人类将更可能去谋求抽象的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发现,当艺术呈现出写实的自然主义倾向,往往是在人们对外界感到有强掌控力的时期。而古埃及、中世纪和现代,人对环境的掌控感都有所减弱。比起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的艺术逐渐走向抽象。
罗马灭亡后地中海一带经历了几百年的动乱,基督教成为了乱世中人们的精神寄托。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合法,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基督教逐渐渗透到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堂和修道院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教会逐渐发展成一个笼罩一切的完善组织体系。因此中世纪的艺术与教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建筑本身,到浮雕、镶嵌画、玻璃窗画、壁画等等。
拜占庭艺术和早期中世纪艺术
早期基督教艺术中最令人惊叹的要数教堂墙壁上由彩色玻璃嵌片构成的镶嵌画。嵌片是由烧制好的彩色玻璃切割而成的小块正方形。金色嵌片是将金页夹在两片玻璃之间制成。镶嵌画的整个制作过程难度高且耗时耗财。当光线穿过窗户照射到画面上,彩色玻璃折射出光芒,美轮美奂。受制于材料,这些镶嵌画的内容都较为平面抽象。
从一些当时的《圣经》残本的插图中,地下墓窟的彩绘中,以及一些装饰用的雕塑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基督教艺术还没有抛弃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写实基础。476年,罗马覆灭后,日耳曼民族的移民带来了装饰精美繁复的小型工艺品,以及他们带有装饰色彩和抽象倾向的绘画风格。
罗马式与哥特式艺术
罗马式(Romanesque)主要指代11世纪与12世纪的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里,罗马艺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再现。这一风格主要体现在具有墙面连拱和雕刻的建筑之中。大型石雕在这一时期得到复苏,尽管都是作为依附于建筑的装饰,而且也受到风格化的平面绘画影响。
哥特式(Gothic)艺术约1140年前后在今天的巴黎及周边地区出现,百年后几乎扩展到整个欧洲,到15世纪则开始退潮。
哥特式的教堂采取了有肋交叉拱顶的建筑方法,飞扶壁的结构在外侧用以加固。建筑技术的改进使得墙壁不再承担承重的任务,也就使开出大面积的窗户加强采光成为可能,教堂内部从而变得更加明亮。与此同时,建筑在外形和平面图上都逐渐改良,形成了高耸、通透、轻盈的建筑风格。
大面积的窗户成为了装饰艺术大展身手的舞台,发展出玻璃窗画的艺术形式。相比起镶嵌画,这种材料对设计者和制造者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造成了更进一步的限制,形象在玻璃窗上进一步平面化和抽象画,但是如今当我们走进一座这样的教堂时,光线穿透彩色玻璃射入建筑内部,让人感觉仿佛天堂降临了人间。
到中世纪晚期,建筑上的雕塑已经开始出现自然主义倾向,圆雕在匿迹多个世纪后重新出现,抄本上的绘画也开始出现对光影和空间的探索。文艺复兴的种子已开始生根发芽。
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
尽管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的反叛,它们之间并不应该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中世纪世界里,文艺复兴的种子逐渐萌发,而即使在文艺复兴盛期,中世纪的宗教精神依然渗透其间。
前奏
从13-14世纪的乔托开始,西方艺术史成为了有人名的艺术史。比起程式化的图像,乔托更喜欢摹写自然。从他的画里人们开始看到对空间的塑造,而不是平面的再现,画中的人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而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在《圣方济各向小鸟布道》中,乔托将圣方济各的人格特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温和、耐心、慈爱、亲近自然,最重要的是有爱。他的作品在各个方面都为中世纪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每一种特质都在后人那里得到发展,这些人也无一例外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Renaissance)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这里,城市开始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心,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井然有序,世俗权力逐渐发展,富有影响力的家族被抬上统治者的位置。意大利本就拥有大批罗马时代留下的艺术遗产,当“人”被再度发现,文艺复兴种子就在土壤亟待发芽了。在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之下,一大批艺术家开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与此同时,创作题材也被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督教题材。
这段时期的佛罗伦萨,在建筑上开始回归古典风格,在绘画上透视原理被重新发现,人们开始探索如何进行写实的塑造,但是宗教的地位并没有被削弱。整体上,人性和神性在这里达到平衡,内敛克制、含蓄庄重。
到了16世纪,意大利人开始注重生活和享乐,就连教会也极尽奢靡。绘画技巧在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手中已经达到了巅峰,后人求新求异,发展出一种称为“矫饰主义”的风格,追求有新奇感的图像,例如刻意拉长人体比例,或是刻意避开视觉中心。
北方画派
与此同时,欧洲北部的画家同样开始走向写实,而他们表现出的特征是要巨细无遗地刻画每一个细节。代表作是凡·艾克的《阿诺菲尼夫妇》,超凡入圣地细腻和精致。这样水平的塑造,离不开油画的技法,这是蛋彩画难以做到的。在此基础上,画家的表达内容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博斯的作品甚至可以与现代的超现实主义一较高下。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Baroque)是对17世纪艺术风气的一种定义,这个词最初在葡萄牙语里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用来讽刺新出现的一些建筑形态扭曲怪诞。巴洛克艺术表现为华丽壮观、情感丰沛、注重感官、富有张力的特质。最初发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很快扩展到整个欧洲。
在绘画领域,卡拉瓦乔开创了新的风格。他擅长用光影来创造戏剧性的画面,突出一种叙事性。另外,他还热衷于表现富于肉欲年轻男子。巴洛克风格的天顶画给人以壮观华丽的感觉,用透视营造出错觉空间,刻画繁复的装饰,并安排上健壮丰腴、富有动感的人物。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架上绘画和一批优秀的画家。
贝尼尼的雕塑体现了巴洛克雕塑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相比较之下,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显得庄严而不离程式,贝尼尼的作品则充满了能量,富有动感,像是一组运动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帧的定格,与周围的空间产生一种互动关系。
在建筑方面,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突破了传统的建筑语汇,使用曲线的立面赋予建筑以流动感,用圆柱增加光影效果,椭圆形的平面图和穹顶,都表现出极富张力的戏剧感,成为巴洛克中的一朵奇葩。
荷兰画派
在17世纪,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也很流行,而在此类艺术艺术上发展得最远的要数北尼德兰,也就是今天的荷兰。这里信奉新教,主张简朴,拒绝铺张,教堂装饰也被禁止,于是艺术题材就向民间发展,风格也求真务实。
洛可可艺术
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法国逐渐成为继意大利之后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到了18世纪路易十五一朝,蓬巴杜夫人引领了一个艺术潮流,就是后来所称的洛可可艺术。
和巴洛克相似,洛可可(Rococo)一词最初也是贬义,特指18世纪那种冗繁且矫揉造作的品味。洛可可风格优雅、甜美、繁复,脆弱纤巧,甚至有些轻佻,主要使用的色彩是白、金、粉红、粉绿。在浮华的社会氛围之下,法国王室渐渐走向衰败。
从启蒙时代到象征主义
法国王室的奢靡毕竟难以持续,终于有一天民众奋起将路易十六夫妇送上了断头台。王室的覆灭和资产阶级的崛起也意味着洛可可艺术走向尾声,新阶级开始寻找属于他们的艺术,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性精神成为了发展方向。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从名字上来解释就是古典主义的复辟。更加冷静求实的新资产阶级一边痛斥洛可可的腐败,一边开始追求一种洗净铅华的新艺术,而他们所做的就是向古典学习。可见古代希腊与罗马的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史发展的一条线索。科学、革命是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常见题材。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是一位站在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大师,他长于肖像画,作品强调精确严谨乃至有些冷酷的线条,细腻柔和的渐变,但同时也营造出一丝神秘氛围,使得画作具备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浪漫主义
当新古典主义走向巅峰,也就意味着冷静与克制的精神被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到了僵硬冰冷的地步,此时感性的力量便开始反抗,也就促成了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尽管如此,理智与情感的成分常常交融在一起,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时间线上并没有确切的划分。19世纪的浪漫主义除了提倡感性以外,还表现为对机器的抵抗,提倡回归自然。
对自然的喜爱和恐惧成为了浪漫主义绘画中的常见主题,浪漫主义者认为风景是宇宙力量或神性之所在。约翰·康斯泰布尔在他的风景画作品中倾注了他个人对自然的真实感情,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的作品中展现出自然令人敬畏的一面,同时也给人以崇高的无限感。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时代涵盖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物质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兴起,替代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如实地描写现实,题材包括贫苦农民与富人的休闲生活。
印象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另类形式,画家们实实在在地去再现自己的感官印象,注重景象的瞬时性,描绘了在物体表面跳跃的光和色。
拉斐尔前派是一个成立于1848年9月的秘密团体,他们主张恢复拉斐尔之前的艺术,推崇凡·艾克一类的艺术家,认为那时的艺术轮廓优雅、构图悦目、简朴直接,而当下的艺术是堕落颓废的。
在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艺术家们纷纷致力于探索更多的可能。同时,照相机的普及使得摄影成为一种新的媒介。
后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
后印象主义一词用来描述印象主义之后的先锋派艺术。这一概念所涵盖19世纪末的一批艺术家,包括保罗·塞尚、乔治·修拉、文森特·梵高与保罗·高更等。他们反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经验主义,要创造更具有普遍意义甚至幻想性的艺术。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美学观念,但总的来说,他们不忠实于自然,而是要创造自己心中的所见。
诗人古斯塔夫·卡恩简要地概述了象征主义运动的实质:作家的目标是将主观客观化,而不是将客观主观化。艺术评论家乔治 - 阿尔伯特·奥里叶用五个形容词来界定象征主义:观念的、象征的、综合的、主观的和装饰的。高更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领头人,他影响了纳比派(Nabis)的形成。其成员对精神层面的东西极富兴趣,是通神论和玫瑰十字会的狂热追随者,一些成员后来成长为卓越的艺术家。到19世纪80年代,对奇特的梦幻意象的追求扩展到整个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