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

彭臻华  文

周末看了一部最近在国内热播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好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非常严苛。

于是,来自中产阶层的拉吉夫妇,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动,简直是洋相百出。其中有一个画面让我特别难忘,不懂时尚拉吉夫妇为了准备孩子入学考核,有一天在身上搭配了很多饰品去见女儿皮雅的培训老师,惹得她哈哈大笑,说他们好猛。笑过之后,她告诉拉吉夫妇:时尚并不是把所有的好的饰品都挂到身上,那就像个杂货铺子。真正的时尚精典不是多,而是少,少而精,也就是少即是多。

在服装品味上,少即是多,以少胜多。那么,在其它方面呢?我突然欣喜地发现,“少即是多”可以通用。

在物质的拥有上,“少即是多”。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并不能持久,不但因为我们在物质上比从前更容易获得。同时,也因为人有贪图心,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总想拥有更多,总是很难满足。房子够住不行,还得更大;车子能跑不行,还得更豪华;美食不行,还得更精细……

想想我刚参加工作时,买了一辆自行车整整高兴了一年。而现在,坐上了轿车,觉得也就那么回事。身边朋友说买套房子,开心了两个月过后,又只剩装修、还贷的烦恼。

话说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幸福。曰本国民手中可自由支配的现金非常充裕。日本却成为心理疾病发病率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去问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人,有什么想要 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得到的答案,几乎找不到和“车"或“房子"相关的具象物品,都是"想要家人健康、“希望朋友和我认识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之类的回答。北欧居民大都摈弃了旧有的 物质至上主义价值观,崇尚物质简朴、精神丰 盈的“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简单生活方 式,更为珍视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

在人际上,少即是多。朋友并非多了好,关键时刻肯帮你就成。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细想,我们每天见到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认识许多人,我们的微信朋友多至上千人,通讯录里面也是爆满。但当我们碰到难处时,真正肯伸出援手的,其实也就那么八、九个,当我们 想借钱时,也就只有三、五个。而能影响我们人生的也就是我们常常交往的那几个的。其余的,都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无用的交际。哭的时候,有一个肩膀也足够;失败的时候,有一份鼓励也能支撑你重新站起来;欢笑的时候,有两人分享也愉悦。

爱情中,少即是多。感情上太贪婪,有时才倍觉孤单。木心的《从前慢》中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 马 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爱一个人,爱到除了他再没有谁,并不问是否值得,爱到只想付出,爱到不问后果,不计结局,只要有你即可,有你就是全世界。你快乐,就所有的天气都晴好。你欢笑,就胜过所有的花开。“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你,心里再住不下另一个。而因为只有这一个,才更懂珍惜。

专注领域,少即是多。我们更有价值。我们会发现在这个精耕细作的年代,越来越有价值的是“专家”而不是“通才”。如果有一个人说我金融、文学、艺术、设计什么都会,你心里一定会想,什么鬼?有的人懂得的很多,还换过好几个行业,最后发现他仅仅是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通”。所以现在看重的是“匠人”精神。

少即是多。往往我们吃得越简单,肠胃负担越少,越不容易担心肥胖;和他人计较越少,心情就越愉悦;少一些出差与奔波,多一些高效思考;少拥有一些物品,就多出了时间和金钱……

我想所谓新幸福,就是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外物的束缚,让我们重新拥有自由吧。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228天

/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