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最后20字,字字精彩

他,自幼生在金人占领区,却立志收复中原,报国雪耻。

他21岁举兵起义,他22岁率领五十多人冲进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张安国擒拿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当街游行示众、砍头。

他本想做个上阵杀敌的将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怎奈他生在了南宋,一个苟且偷安、不思北上恢复的的王朝。

纵然他雄心万丈,但偏安一偶的南宋朝廷早没了“收复中原”的雄心,剩下的只是“只把杭州作汴州”的安逸享乐。

庆幸他生在了南宋,他用那双本该握宝剑杀敌的手,握一毛笔,在纸上狂书胸中豪气。不知不觉间,为南宋文坛撑起了一片天。

他就是辛弃疾,后人谓之“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到辛弃疾出现,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气势雄放阔大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于是后人以辛弃疾和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辛弃疾现存六百多首词作,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他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试想,如果没有辛弃疾,南宋文学史将是多么黯淡无光。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元夕,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于是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一幅元夕胜景。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历史中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词,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关键是这首词属于婉约词,出自时时豪气冲天,句句报国杀敌的辛弃疾之手,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也毫不逊色,实在令人惊喜。

尤其是词的最后20个字,可谓字字精彩。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其实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不正是辛弃疾自己吗?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正如朱自清说的:热闹的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历史确实和辛弃疾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个本该驰骋天下、恢复山河的将帅之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之将至,却不得不感叹: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最后20字,字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