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读书最多的人是谁呢?
学术界认为,是清朝大学者陈梦雷,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藏书。康熙曾专门赏给他一处房子,供他安放万卷藏书。用五年时间,对15000多卷图书进行分类编撰,编成了一亿六千万字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现在每个月能读到30本书,日输出三千字左右甚至上万的大有人在。很羡慕这些大神级的人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01
如何阅读?
有的除了读书的目的不够明确外你还不会读书。不管读什么书都要从题目、作者、出版社、简介、目录到内容,一字不落地读完。阅读过程拖拖拉拉,每读完一本书,感觉费神费时,还抓不住重点。到底怎么高效轻松去阅读呢?
1.根据阅读目的决定要“速读”还是“精读”,达到“深读”水平。
如果随手翻到一本书,先看一下书的简介和目录,通过分析书中知识的含量,密度、引用文献的多少、是否翻译作品等等,确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决定是“速读”还是“精读”。
“深度”最起码的要求是,在读完一本书后能达到就书中内容进行讨论的水平。要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反复循环,达到“深度读”的水平。
2.设定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
不管是“速读”还是“精读”,都要设定一个几天读完的目标。
其实大部分人认为的“花时间仔细认真地阅读的效果会更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人在应对稍微超过自己能力的难题时,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对于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问题,大脑是不会分泌多巴胺的。也就是说,大脑分泌多巴胺能够使记忆效果更好,学习效率高。
通过设定阅读时间目标,提高阅读速度,使阅读难度增加,学习效果得到最大化。
3.对感兴趣的内容,一口气读完。
如果因为兴趣买到一本书,那最好是马上就读,在确保自己的兴奋感还没有完全丧失前把书读完,这样书中的内容也会在脑海中留下强烈的记忆。
4.跳读。
读书不必要从头开始,逐字逐句的读,只要读书的方法适合从书中获得知识和启发就可以了。
首先必须清楚自己最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打开目录直接找到想看的部分进行阅读,如果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再次翻到目录中查找解疑对应的章节。这样掌握了内容后,回到首页从头开始阅读,检查是否有遗漏掉的内容。
这样阅读的好处是,按照一般人逐字逐句从头到尾的阅读方法,假如读完一本书要一个小时,这样读书可以节省半个小时。
02
如何做到阅读过目不忘
书读是读完了,记住了多少?在用到书中内容的时候,又能想起多少?突然发现走马观花了,你确实读了很多书,但那些内容都是隐隐约约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模糊的内容也会从记忆里慢慢消失,难道就白读了吗?下面几种方法,说不上过目不忘,但还是能在你的记忆里住些时日的。
1.“将最初输入的知识,在7~10天的时间内输出3~4次。”
大脑判断信息是否重要有两个标准,“多次使用”和“打动内心”。
“多次使用的信息”,就是一周内被输出三次的信息。
人类大脑吸收到的信息,被存储在一个叫”海马体”的地方,“相当于硬盘内存大约200万个G。”海马体存储信息的周期为1~2周,如果部分信息被2~3次重复使用的话,大脑就会把这些信息贴上“重要”的标签,被转移到大脑记忆的金库----颞叶部位,被大脑长期保存。
也就是说海马体负责短期记忆,颞叶负责长期记忆。
如果信息进入颞叶部位,那可能会成为“过目之后10年不忘的记忆”。
具体如何输出?有4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用笔在重要的内容下面划线。
为什么是做笔记和画线呢?
大脑科学研究表明,识字画线做笔记,可以充分调动大脑分区的功能,使大脑更加灵活,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这样对于书本中内容的记忆也会相应的加深。
在你认为受到启发的地方划线或做笔记吧,可以把灵感也记录在旁边。不要把书画得面目全非,这样,重要度会被分散,一定要捡自己认为的重中之重做标记。
第二种方法,给别人讲书中的内容,向别人推荐你读过的书。
向别人推荐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的说, “这本书很有趣”,“这本书对写作很有帮助”, “女主人公的故事太让人感动了”等等的泛泛之评。一本书要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向别人介绍,把感受最深的讲出来,让别人感到清晰明了。
不仅向一个人推荐,要向多个人推荐,至少要推荐2~3次,这样可以实现一周输出三次的目标。
第三种方法,把读书时的感想发现和名言名句写下来与别人分享。
有人认为,特别是讨厌写作的人,或者是不擅长写作的人认为,写感想太麻烦,其实不用长篇大论,简短几句评论即可,纯粹是介绍性质的。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写下来,发在社交网站上与别人分享,说不定会有好多人喜欢,点赞,很有成就感是不是!
第四种方法,试着写书评。
书评并不好写,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如果你真的能写出一篇好的书评,说明你的输出法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
2.利用碎片时间高效读书。
如今的生活节奏非常紧张,大部分人在抱怨没有时间看书,真的没有吗?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如果真的想看书,总会挤出点儿时间来。事实上,我们的碎片时间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坐地铁的时间。
首先,时间限制提升注意力。
时间限制也是给阅读增加难度的一种方法,对于实现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还能够提高记忆能力,从而强化我们的读书效果。
第二,5分钟读书法。
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做一些事情,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精力和注意力才比较集中。心理学称为“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简而言之,在事情开头“豪情壮志”,结束时“最后一博”。
如果花15分钟读书,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各占5分钟,就有10分钟的阅读时间记忆效果比较好,这样重复4次,60分钟时间内就有40分钟的读书时间处于精力集中的状态。
相反,如果用60分钟连续的时间去读书的话,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各占5分钟,合计仅仅有10分钟的记忆效果比较好。
碎片时间长短哪个效果好,一目了然。
第三,15~45~90法则读书法。
人可以在15分钟内维持较高的精神注意力。
维持普通精神注意力的时间界限是45分钟。
如果在45分钟之间稍加休息,注意力可延长到90分钟。
强调一点,“碎片时间读书法”中重要的时间单位是15分钟。
第四,睡前读书的记忆效果更好。
有人想问题想到一团乱麻的时候,就会放弃,因为冥冥中觉得有什么东西会帮助整理思路。原来睡眠的过程也是大脑自我整理的过程,大脑中原本杂乱无章的信息会被整理的井井有序。
睡觉前如果一直坚持早晨醒来就会想到解决的办法,那么醒来后便会有可能闪现的灵光,这被称为“追忆法”,据说大发明家爱迪生经常使用。
所以睡前读书可以使记忆效果最大化,而且更加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我们输入知识要以输出为前提,读完之后一定要输出。因为如果心头有稍许的压力,想着自己一定要输出,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自己之前发现不了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提升对知识的汲取能力。
读书无定法,读书的最终意义是书的内容能给自己带来变化和成长,正确的阅读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