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六)

甲午战争前期,这场战争的双方操盘者都很忙,都在使尽浑身解数,筹集战争资源。日本一方为了筹集军费,每次开国会,都被国会骂得抬不起头。可是国会的每一个议员都很清楚,这场战争必须要打,否则国民生存都存在问题。但是国会最希望军队的军费可以自行节省而得,这很难实现。

所以伊藤博文只能硬着头皮在国会通过增加军费的议案。

就在这时,清廷阅兵了。

当时的水师阅兵,是在海上一定距离内放一个靶船,然后用舰船上的火炮,瞄准靶船、击中靶船,或者击沉靶船。可是这一次的阅兵,上面预放了炸药,而且是用真实的士兵来点燃,也就是说舰船上的火炮开的是空炮!

这个过程操作完毕之后,各国使节皆赞叹打得非常准。

图片发自App

李鸿章达到了目的。就是清廷本来内里虚弱,但他要让外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家实力强大,自己缔造的北洋水师精兵良将。他达到的这个目的被日本驻清朝的大使变成一条信息带回国内讲给国会:清廷实力强大,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成为战胜者。于是伊藤博文增加军费的议案就这样通过了。

日方拿着这些增加的军费去买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一艘战舰——吉野号

其实吉野号,并不能算是甲午战争输赢的主要因素,双方由于体制的不同,才造成了实力悬殊巨大。

根据剧中所讲,当时清廷的掌权者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了,慈禧太后决定一定要好好过这次的60大寿,于是把户部的银子都拿去修建颐和园,可是尽管是这样修园子的钱还是不够,当时作为颐和园都建的醇亲王向李鸿章求情道:少荃 救救我呀。原来所有的银子都拿去修颐和园也还不够,还有700多万两的亏空。急得醇亲王像热锅上的蚂蚁。

于是李鸿章发起了海防捐,具体意思就是卖官鬻爵,拿朝廷的官位或者挤出官位空缺去换取民间的银子,这是王东岳老师讲的递弱代偿,就是让总体变弱,以弥补当下致命的危机。经李鸿章的运作,醇亲王顺利度过了危机。

可是尽管是这样这个危机的解决与甲午战争的军费筹措没有关系。甲午危局依然摆在眼前,而且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还把户部仅有的60万两银子给了南洋商人李光照,用于修园子所用红木的买进。

李光照能达到目的,是用了李莲英给德公公的暗示,李莲英说 名利 名利,人们只知道把这两个字放在一块去追求,却不知道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瞅瞅,只要认真观察,就总能从他身上寻出个道儿来。

图片发自App

李光照会意,拿了一幅字到翁同龢府上去拜谒,对这一幅字的解说是李光照事先背下来的,这正好击中翁同龢的软肋,他就通过审批,把六十万两银子给了李光照。

由此可见,商人要想赚钱,一定要刻苦 认真 勤快,最重要的还是要听得懂话。

这件事被李鸿章注意到了,而且查清楚了,而且很快就把火烧到了翁同龢身上。

这一局虽然李鸿章赢了,他的军费却无从筹措。

日本的连番挑衅,让光绪皇帝年轻的心想要与日本开战于是下达命令,让北洋水师开战,可是李鸿章很清楚这仗根本就不能打,因为北洋水师只有库存炮弹,而且放置多年。李鸿章选择了政治斡旋,利用外交关系从中调解。可是年轻的北洋水师将领,在得到双重命令的情况下还是决定与对方开战,他能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自己一方也许能赢。

没过多久炮弹打完了,日方发起了总攻,甲午战争失败。

这一点,为以后的梁启超写下李鸿章传增加了一份无奈的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共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