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有什么书呆子

按通常的思维,如果说起谁家孩子特别爱看书,手不释卷,算是一种略带得意的褒奖,即便那孩子让人怀疑是不是有点“内向”过度,不爱交往不喜言语,其父母也有点不忍责备——爱看书是好事啊,没准儿我家孩子博览群书哪天能览成个什么家的,有这个爱好不比沉迷于王者荣耀要好上一万倍吗。

抛开以考试成绩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学习型读书而言,“看书”也是可很广义的。

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因为看书而被老师严厉批评过好几次,甚至我的书直接被没收。而且这位老师不是班主任,而是本应该对读书这件事无条件展示大力支持的语文老师。

我当时被没收的书是《书剑恩仇录》、《聊斋志异》、《格列佛游记》、《傲慢与偏见》……语文老师当然也不是反对我读这些书,只是,我是在期末考试前本应该用来做模拟题写命题作文的时间里读。而且,其实我知道他是打心眼里喜欢我这个学生的,他只是更希望我不要在语文考试卷上因为默写不出来课文的背诵文段而被扣分。

由此我领悟到,如果要让爱看书这件事彻彻底底变成一件好事,需注意:

1、在对的时间读对的书。

2、没有因读书这件事而对当下的必要任务构成影响甚至威胁。

3、在合适的场合,适当展示出你因读书而具备的别人不具备的收获和素养,且这种素养需长期和短期兼备。

当我们还处于懵懂混乱幼稚狂躁的青春岁月时,对大人们因所谓成熟而具备的圆滑和世故不屑一顾时,常常会一根直肠子地表现出灵魂深处的那个“真我”。

大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几乎所有考试科目的前一天,都是各种突击磨枪冲刺复习的战斗状态。尤其是如英语、政治、军事理论一类的公共科目,手握老师事先因照顾整体及格率而给出的重点大纲临阵磨枪,对于考试分数而言无疑是最效率的方法。但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一科的考试前夜,我是表现得相当“作”的。

第二天要考的科目是高等数学。

宿舍已经熄灯了,大家挑灯夜战。大家在埋头研究、互相讨论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的充电灯下,是一本厚厚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引来了A同学和B同学和C同学的啧啧。

这个时候就算你全会做了有完全的把握第二天考满分,在如此的气氛中,你就不能发挥一下共产主义无私精神,帮扶一下数理贫困户吗!

其实大家都知道,大一公共课考试的那点高数,是非常简单基础的,只要平时听点课,把老师布置的习题搞清楚,根本不需要复习,也是可以轻松应付学分的。只是,大家平时忙着谈恋爱和折腾社团活动,不愿在这上面放心思就是了。好吧,大概是因为我没有恋爱谈。

彻夜突击的紧张气氛中,我虽然抱着侦探小说,但是无论是谁来问我题,我也都非常共产主义无私地帮忙耐心讲解了呀。我知道,她们只是看不惯我那本装帧得跟一本英汉大辞典一样的,闲书。

这就是在不合适的时间看不合适的书的小小案例。如此说是基于这个现象的行动气氛而言,其实于我自己或者于同学们某个个人来说,又有什么不合适的呢?即便是在考场上,我快速做完了所有的题目并且提前交卷回宿舍,继续读我意犹未尽的侦探解谜大全集,谁都没权力说什么合适不合适。

第二天的高数考试,我后来得了98分,全班最高。当然,如果换成英语、政治、军事理论,应该不可能如此顺遂。

读书当然是一件完完全全的好事,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我们会在有它伴随下的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获得超乎想象的智慧和幸福的能力。所以,豆瓣读书上有一篇热帖叫做“读书是最廉价的投资”。

最后,引以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做结语:“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相信有什么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