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听音频、记笔记,可能还不如别人说句话学到的多

图片发自App

最近每天开始复习知识付费平台得到APP上的《刘润五分钟商学院》课程,课程内容不多,五分钟的音频,包含一个商业概念,几个案例和应用场景。为了更好地记忆,我都会每天将课程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但是,笔记记了十几天,感觉自己除了写满了一个笔记本,零星记住几个概念之后,其他好像也没记住什么。

原本学习这个课程的初衷,是因为工作原因,想要多学习一些商业知识,更好地弥补工作需要。但这样连续记了十几天的笔记后,慢慢意识到这样单纯的动作并没有办法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这种焦虑感在看到课程下方的留言后愈发地明显。

为什么别人那么爱留言?

得到专栏课程下方会有学员留言的专区,老师们会有一些互动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每次老师推出一些互动问题的时候,我只会想上个几十秒,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了,但并没有在后面留言。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根本不知道去怎么回答,感觉自己身边“很少”有老师说的概念存在。

但稍微翻阅其他学员的留言,就明显感觉到身边不是缺少老师说的那些商业行为,而是自己根本没有去观察,也没有深入的思考。

比如说老师在第一周介绍了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损失规避、价格锚点这几个概念。第二周介绍了流量成本、定倍率,价格之秤等等。我的概念当中以为第一周学与第二周学的东西是完全独立的,但是在看到一位学员鸿涛的留言之后,看着他把这两周内容融合在一个体系当中,不禁拍案叫绝。鸿涛的留言内容主要是,在讲到流量成本的时候,介绍到了它的公式,流量成本=销售成本/潜在客户,他又通过留言中其他学员的留言,总结到,销售=有效流量*客单价,而有效流量=流量*转化率,而这里的转化率就可以由第一周介绍的那些概念进行转化提升。这样每天学习的商业概念就被融入到一个体系,在考虑事情的时候,也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全面的思考维度。

当然除了他这个留言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学员的留言便是一些商业个案的分析,或者是面对一个新的商业项目的时候,如何利用课程概念进行实际操作。也就是在这种实际的运用当中,对于课程所学的内容,又进行了深一度的思考。

当我并没有将这些概念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行结合的时候,我以为我学到了,其实只是浅尝辄止地撩拨了一下那些概念而已。

什么才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每天认真地记笔记就一定能够学好吗?那并不见得。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习理论,叫做学习金字塔模型,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这个理论研究发现,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事件,教授给他人这七种学习方式中,学习效果最差的就是听讲,也就是那种老师在讲,下边的人在单纯的记录的方式,在学习后的两周后,记忆留存的也就在5%左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践,他能够记住的内容大概在75%左右,而教授给他人这种学习方式,记住的内容在90%。

由此看来,即使我们记满了一个又一个的日记本,如果不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时间久了,我们留下的也就只有笔记本上那些和我们相关又和我们无关的文字而已。

现在微信上也有很多朋友开始组建一些针对于某个专栏的微信学习群,每天在群内进行打卡学习,提出个人的想法,就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图片发自App


以后究竟要该怎么学?

如今网上的知识课堂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学到不同的内容,但是如果只是纯粹的听了一遍课程,或者是记下满满的文字笔记,就以为自己学会了,多少是有一点一劳永逸的妄想。

我们可以总结学习这类知识课堂的三个步骤。

1.死记硬背

首先是要了解相关的概念性知识做到别人问起来或者看到这个概念,可以随时想起来是什么意思。也就说可以靠我们记笔记等传统形式完成。

2.实际运用

想要更好的学到知识,那就让那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互动。每学到一点,就在身边多观察,看是否有与之相对应的现象,而后进行分析总结。

3.总结反思

一些概念虽然已经有老师进行了总结,但运用到个人身上,可能会是另一番的感受,也就需要我们自己进行个人总结,让它成为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以实现之后更好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当发现一种学习方法并不起效,反而让你越来越焦虑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记笔记并不代表着不好,只是这种方式让我们成长的速度可能比较慢。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别人学的效果那么好,而我们可能还在原地踏步,这就需要我们向他们进行学习。而他们,一定都是能够活学活用的人。只有用起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天听音频、记笔记,可能还不如别人说句话学到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