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2021-12-09)

今日论语(21)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小时候听老太太讲过“鞭打芦花”的故事,不知道还跟论语有关。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同样是孔子的学,冉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评价:“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而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评价:“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正所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这几天闲来无事,看李松蔚的系统式心理治疗的讲稿,今天看的题目是《万物皆流动》,里面讲到:

我们从来不是在「客观」地认识世界。从外界刺激到我们的头脑中形成表征,是有一个算法的。这个运算机制还很复杂,至今也没有搞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外界的信息输入进来,大脑都是要加工一下的。

重要的是,不同人的加工方式不一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加工方式也可能有变化。同样的信息输入,每个人都会省略掉一些信息,这叫选择性的注意。比如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同,会更容易注意到那些符合当下情绪的信息。不同的表情图片,有的是高兴的面孔,有的是生气的面孔,吓人的面孔,让一个高焦虑的人来看,他就会更快地注意到那些吓人的面孔。这是注意的偏好,还有他的记忆偏好,解释偏好,都会受到个人状态的影响。我们现在说「信息茧房」,其实最大的信息茧房就是人的大脑。你吸收信息之后,总是不自觉地按照某种方式筛选和扭曲,去吻合你原来的认知。那么你就只能得到印证你看法的信息。这是我们在认知心理学里面下了很多工夫,基本已经证实的结论。

科学研究结时机:一个人用来接收外界输入的神经细胞,数量在1亿左右,而用来连接其他神经细胞的,用来做内部信息加工的,数量是10.5万亿,比例是1:10万这样一个数量级。

这意味着什么呢?用一个图来表示,假如我们把神经系统里的所有计算汇总起来,把单个细胞的输入和输出加起来,画成一个管道,这个管道里几乎只有内循环。只有一个很细的管道是从外面接进来的,像头发丝一样,几乎看不见。

把这幅图做一个简化,就可以近似地把神经网络看成一个封闭网络。人的认识是一个内循环的过程,自己跟自己玩,或者说叫自圆其说。

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为啥同样师从孔子,冉求和颜回如此不同。外界的影响和内在相比,几乎可以呼略。

“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公众号文章里看到这句话,我想想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呢?”迷茫,竟然想不出来,需要花点时间好好想想。

昨天白天就想好晚上回去做吐司,早上不用做早餐,可以去跑个步。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花费的时间永远比预计的多得多。做好已经12点了,早上当然是起不来了。4点半醒了,继续睡到了6点,跑步也不可能了。娃起来后说:你不用起那么早,啃点面包就行。他娘忙活半天,娃只吃了一片面包,一个煎蛋。老母亲尽力了。

今天又出现两例无症状感染者,明天是否简单带个便当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