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金钱,孩子@2022-03-12

引言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常常闲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为孩子报音乐课和体育课,督促他们做家庭作业........是什么导致了如此迥异的情况?

本书的价值

经济学是解释人们 “选择” 背后原因的科学,也教会人们如何选择。
本书从育儿经济学以“半学术、半经验”角度出发,解释和论证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地理、环境的人们选择不同教养方式的背后原因,通过大量、有力的论证回答了开头的疑问。它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教养方式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爱

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迁,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恒定不变的,不论父母选择何种教养方式,其目的都是希望孩子一生能够美满幸福。

同样的爱,不同的方式

”利他主义“与”父爱主义“在父母行为中的交织与变换。
父母通常会关心孩子当前和未来的幸福,而对于这两种幸福的权衡,将父母的爱分成两种不同的驱动力,就是利他主义与父爱主义。

利他主义:如果父母总是准备着采取对他们成本高昂(包括金钱和内心的不悦等)但能够增进孩子整体福利的行动,我们定义他们为利他主义父母。利他主义父母的关键特征在于对孩子完全共情,通过孩子的视角看带孩子而非强加给孩子自己的观点。
例子:

  1. 如果孩子被告知吃糖会形成蛀牙,但如果孩子愿意为之承受风险,父母就不会干预其行为。
  2. 如果孩子认为高中生活不适合自己,而希望退学环游世界,父母也会支持其决定。
    父爱主义:父爱主义父母也关心孩子,但他们相信有时孩子的自主权应该收到限制,这是为孩子好。父爱主义父母可能会反对他们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并且试图干预和影响孩子的行为。父爱主义的父母不仅仅关心孩子当下的福利,还从成年人的视角权衡孩子行为的利弊,代替他决定

常见的亲子分歧在于享受当下的乐趣和当前行为的长期后果之间的权衡,因为父母总是比孩子更关心其未来。在利他主义主导下的爱展现的是”自由自主“,由孩子通过独立感受成功与失败而成长,并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自信与认知。而父爱主义主导下的爱展现出更多的”入侵性“,父母时刻准备着做出可能”减少孩子当前幸福感但他们判断符合孩子长期利益的行为“,试图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与性格特征。

教养方式的归类

在”利他主人“和”父爱主义“的驱动下,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父母最终都将对孩子的爱落实到了两种对应的教养方式(笼统的育儿策略)中:”[[放任型教养方式]]“ 和 ”密集型教养方式“。它们的区别在于对于孩子的干预程度和频度。
“放任型” 强调孩子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对孩子的干扰,由其自行展现天性的发展。放任并不代表放任自流,更多的是对孩子当下幸福、未来能力培养的一种育儿态度。
密集型又能分为”专制型“与”权威型“两类:
”专制型” 强调服从,不关注服从背后的原因;
“权威型” 强调通过对孩子灌输一系列的观念来引导其自愿做出和父母所希望的选择相一致的决定。

不同教养方式下孩子的发展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教养方式指父母用于抚养孩子的广义策略,而这一领域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偏好、态度和技能。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加自主、独立、有创造力,更有能力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依靠本能的热爱将自己推向事业的高峰,比如艺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通过密集型方式是很难培养和发现的。但同时,自主主义也容易被毒品、情色等问题所俘获,遭受到严重的后果。放任型教育方法的流行原因之一为弗洛伊德“抑制”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大,即“强加给孩子的严格自律或过度约束的想法非但无助于健康的情感发展,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对应于今年两会“青少年精神问题提案”中17.5%问题青少年的情况)
专制型教养方式强调服从,敬畏规则,孩子服从意志强,它能够避免因独立意志带来的危险和无谓的挣扎与痛苦,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安全的保障,但这样成长的孩子思辨意识缺乏,独立面对持续变化的环境时较为吃力。
[[权威型教养方式]] 可能是最具有侵入性的,因为它不仅约束了孩子的行为,更是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塑造。权威型教养往往强调勤奋、坚毅、忍耐等延迟满足的价值观,增强个人的成功驱动力。这样环境下的教养被广泛证明,其最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即权威型教养家庭的孩子在当今公共教育体系中拥有最高的得到大学学位的概率。但同样的,其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的缺乏使其在更高层次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养方式的选择

经济环境会影响父母的决策以及与子女互动的方式,这是本书的中心论点,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寄予何种期望和抱负,他们就会如何行动。本书多个研究后的结论是,教养方式的选择与以下方面密切相关:

  1. 教育的回报性以及社会经济不平等性:高教育水平与低教育水平的经济差距(社会体系对于转移支付的态度),回报性高的社会环境就趋向于密集型教育,反之则趋向于放任型教育。
  2. 教育体系的设计:早期教育的利益攸关程度会直接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亚洲、美国等公共教育体系考试成绩“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不断趋向于密集型教养方式。
  3. 社会流动性(阶层间流动):权威型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向上流动,而密集型育儿方式几乎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让孩子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条件。阶层固化程度越高密集型育儿的趋向性越低,放任型和专制型的趋向增加,且分别指向高、低阶层;
    实际上,无论在何种社会流动性下,中产阶层的教养方式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其选择放任型会受到经济上的限制和下一代阶层滑落的风险,而密集型教养方式是其可得到的几乎唯一的能够保障其中产阶层地位并有阶层上升希望的教养方式。
  4. 政治制度及公民自由:专制型政府与自由型政府以及执政能力如腐败程度等影响父母的选择。
  5. 文化的因素:实际上文化总是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文化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经济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选择

父母总是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亦需在教育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孩子未来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 “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程度是否在拉大”? “社会阶层流动性中的阶梯在哪里?”,回答完这三个问题,父母基本就得到相应的选择。
在中国这个高不平等程度、高教育回报、强调奋斗的社会环境下,公共教育通道仍然是中低阶层家庭孩子的最优选择。
但是也要知道,父母基于当下去判断孩子未来的环境是有很大风险的。回想我们父辈与我们的时代变迁:经济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调整,所有的变化都会影响教养方式的现实收益,这是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不远的将来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迭代,密集型教养方式下人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的问题将是最大的隐忧,同时青年一代精神问题的快速上升也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

最后的疑问

本书并不深入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成长,以及育儿方式的选择对其心理发展的优劣。
经济学的方式解释或帮助父母选择了某种教养方式,而心理学家则关注不同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了解我们所选择的、未选择的教养方式,会在孩子的心理体验和发展中带来什么不同,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总结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把与父辈不同的教养方式认为是我们这代人的思想进步,是肤浅和傲慢的。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养方式,只有最适合的选择。
正所谓“成功=正确的方向 + 正确的方法 + 持续的坚持”。方向已定,就不会在海量育儿知识的资讯中迷途,没有了盲听盲信的危险,过滤出来的就是正确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金钱,孩子@202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