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

第一次知道认知盈余这样一个概念,是在我想搞一个杭州地区互联网产品运营的交流组织的时候,有个群里的姑娘和我说他们在做认知盈余领域的创业项目,问我是否有意向加盟。当时还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所以有些好奇,就交流了一下,发现其实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认知盈余概念的实践,比如在行,拍卖时间、靠我等等。后来我便有意识去关注了这个概念,伴随着最近共享经济这个词的流行,我越发觉得知识领域用于共享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当然这个事情本身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各行各业都有在各种论坛、豆瓣小组等地方有实践,只是强调分享经验,而没有用这些新兴的词汇。因为信息源来得零散,正好朋友给了我这根本《认知盈余》的电子书,于是我就决定看一下,系统地了解下认知盈余的概念。

第一章 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从字面上理解,我一直以为认知盈余主要是指知识方面,当人们拥有足够的知识,除了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外,还可以共享出去。共享的过程将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受益,自己收获成就感或者金钱。看了第一章之后我才明白,认知盈余的概念里不只是包括知识,还有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必要条件。工人们通过革命、游行等终于争取来了8个小时的上班时间,等于剩下的时间是自己的,可以自由安排,但是这个时间怎么安排呢?在互联网到来之前,电视是主要消耗大家休闲时间的东西,虽然也可以用来看书、做事情,但是明显的,看电视会更享受一些,因为无论是大脑还是身体都需要工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大家一个新的、更愉快的消耗时间的平台,究其根本是一种参与感。看电视是单向传播,但是在互联网上却是可以和别人互动,自己也可以产生内容去影响别人的。人们有了时间,也有了渠道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其他人分享、协作、交流,而正好这个过程又是各方都可以获得价值的。当然这件事情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为只有当有足够的人将自有时间和知识共享出来的时候,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体现。

第二章 工具赋予可能性
第二章主要是讲工具让在自有时间与大群一起分享观点成为可能,这个工具主要是指社会化媒体。这里讲得社会化媒体,其实和web2.0的概念也是相似的。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被动传播,包括看黑板报,看书,听收音机,看电视,以前web1.0时代的媒体,都是由平台方提供内容,我们被动去接受,而现在由于媒体平台支持用户自己交流、相互传递信息,于是让更多的模式成为可能。文中例句了东方神起的粉丝交流后,就合约一起去参加抵制政府的政策;比如pickupal公司提供搭车服务,类似于国内最近比较火的顺风车,将过剩的司机和汽车以及有需求的乘客进行优化配置,解决了很多人的上下班问题;这里提到一个集合价值,也就是用户越多,匹配的可能性就越大,我觉得这个情况适用于很多商业模式,比如问答社区,中介服务等等。还有出版行业,之前的模式,如果你要发表文章需要获得出版社的许可,要考虑销量来判断是否刊印,但是有了博客类的平台后,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写文字,写完按一个发表就OK。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