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思:《为政篇》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普遍地团结人而不与人相互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我思】

君子和小人之别,我感觉文字表述不清。但按照才德的划分,倒是挺明晰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由此看来,君子和小人其实都是需要才德兼备的,区别只是自身才与德的比较,颇有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味道。

周和比也是一样,只是看在一起的动机了。明朝张居正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说:“周与比其迹相似,而其实不同,只在此心公私之间而已”。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生活上的朋友还是工作上同事、客户,总少不了与人打交道。圣人、君子、小人、庸人都概莫能外。

打交道时,因为志趣相投、共同爱好、相同利益等等,自然而然会形成很多小圈子,哪怕没有小圈子,情感上也会亲疏有别。

而这时候,相互联系的动机就决定了是“周”还是“比”,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如果是因为共同的信仰、目标、工作,两个人志趣先投而交往日益密切,那么可以算作“周”。

如果是因为个人利益、吃喝玩乐,两个人可以说是臭味相投,相互勾结,那么就是“比”了。

最近红色主流影视作品大受追捧,让我不禁对“现在的90后、00后比80后更爱国”这句话有了更多的认同。倒不是说内在的爱国心上,80后落后于人,只是说90后、00后更敢于表达,爱就要说出来,起码90后、00后在表达上是80后所欠缺的。

以前看电影,读书读到共产党人为了保护战友,严刑拷问之下宁死不屈。那时候没有直观的概念,而看当时的有些影视作品又觉得失之于真实,难以心里认同。以至于后来有些抗日神剧,更是夸张。好好的历史剧被拍成了玄幻片,集体主义被拍出了个人英雄主义,让人惊掉下巴。但最近的诸多红色主流影视作品中,例如《觉醒年代》等,真实、悲壮,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忽然发现,当时的志士,为了国家命运东奔西走,相互鼓励,都有“周而不比”的君子之风。

而说到小人“比而不周”,我又想到了崇祯这个悲剧的皇帝。明朝末年,党争激烈。天启之前,东林党如日中天。天启年间,魏忠贤建立了阉党,把东林党整得够呛,阉党又一家独大。崇祯上位后“顺应民意”干掉了魏忠贤,清算阉党,结果复社一帮人打压异己,得心应手,应对国难却又毫无对策。

看关于这段历史时期影视作品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虽然阉党的名字不好听,但里面不都是阉人,而且起码还会干点实事。东林党、复社等一众清流倒是只会“窝里横”而已。“比而不周”,说得就是这帮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我思:《为政篇》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