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十:非礼勿视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是周天子祭祀其历代祖先,直至其始祖。这种祭礼,共需献酒九次,第一次献酒叫“灌”,又叫“祼”。而往,即在此之后的,往后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禘礼自第一次献酒之后,他不想再看了。对孔子这样提倡“克己复礼”、学礼崇礼的人来说,不合常理啊,他入太庙,还“每事问”呢,对这个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极为隆重的禘礼,为什么刚看了开头一点就不想看了呢?那肯定是因为这个禘礼肯定不合礼。

        对于这个禘礼不合礼的说话,有两种,一种是僭越。前面说过了,禘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而孔子所说的禘礼,是鲁国国君举行的,这就僭越了,不合礼制;可是,有人说了,不是僭越,因为,鲁国的始祖周公旦有功于周成王,周成王特许鲁国可以举行禘礼,因此,鲁国举行禘礼是合礼的;这是有人根据史料推测,尽管鲁国不算僭越,但鲁国在举行禘礼时将先代君主顺序弄错,这就违礼了,因此不合礼。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总之,孔子不想看,肯定有不合礼的地方。但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非礼勿视。作为儒家,肯定不提倡“犯上作乱”,他不会去搞破坏,且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无法劝谏,那怎么办?你不是不合礼吗?我既然不能阻止,但我可以不合作、不参与,后面违礼的仪式,我不看了,表示自己的不赞同。不能改变别人,还不能约束自己吗?直接走人,“非礼勿视”。

        这是不是有点“非暴力不合作”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佾篇第十:非礼勿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