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长沙

因为秋季糖酒会,我第一次来到长沙。十月末的天气,本以为的南方的温暖一点不见,湿冷的雨一直断断续续的下着,不见阳光。

                    故居

到达的第二天,我们先去了韶山—-毛主席的家乡—-主席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乘坐高铁,只经过二十几分钟,就到达韶山。跟随大巴车,来到韶山冲。下了车,循着路牌指引,前往故居。道路两旁,有大片绿油油的农田,据说其中的部分田地为当时毛主席家所有。田旁树木葱郁,稍远处阴雨雾霭中山峦隐现。

随着人流来到故居外围,由于参观人太多,导游说预计要排两个小时的队,我们买了特殊通道的票,从侧门进入,插到队伍前方,随着缓慢移动的人群,来到主席故居前。几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土黄色泥墙,青瓦顶,从正门走进,厅房、卧室、灶间、谷仓、牛舍按功能排列,房舍素雅,隐约透出当年屋主人生活的勤俭与殷实。

屋外紧挨山坡,坡上茂林修竹,苍翠欲滴。转过房前,一湾清浅水塘,水塘旁的菜园里,青菜在细雨中水灵灵的生长着,确有钟灵毓秀之感。

因为下雨,我们没有在户外过多停留,坐车前往滴水洞,之后就返程了。

                    岳麓书院

第二天,照例是蒙蒙细雨,我和朋友约好来到岳麓书院。因为余秋雨先生的《千年庭院》,我一直对四大书院之中最负盛名的这座古老学府充满了好奇与敬仰。下车走了一小段山路,在人群密集处,我就看到了它,余先生几十年前在浓重暮霭中一脚踏进就再也不愿离开的宁静亲切的庭院,如今已是长沙的重要旅游景点,也是湖南大学实体办学的一个机构。即便当天天气寒冷, 又下着小雨,游客仍不见少,熙熙攘攘。为了更好走近书院,我们请了导游。结果导游是湖南大学数学系一名大二学生,估计是利用周末赚点补贴。小姑娘的解说笼统而流于形式,对书院并无深刻了解,只是背了一点表面的解说词,更感受不到珍惜与敬畏。但匆忙的一趟走下来,书院千年积淀淬炼的气度精神还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前门一个粉墙黛瓦的小门楼,正中“千年学府”四个墨绿色的大字清瘦恬然的书于黑色牌匾上,不似普通府邸匾额的张扬大气,隐隐透出书院的淡然素净。进入前门,就是有名的赫曦台。据记载,当年朱熹到访书院,经常登麓山观日出。后来张栻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至清乾隆年间重建此台与书院门前,意在追念朱熹。

赫曦台类似古代的戏台,四方基座,几根圆柱上方是屋檐高挑的琉璃瓦顶,台中的屏风上是朱熹等历代文人的题诗,左右两侧墙壁分别题着“福”“寿”两个大字。其中“寿”字传说为一道士所写,为求对称,“福”字为后人所补。

屏风背面绘有书院的整体平面图。平面图绘制的应是书院最繁盛时期的样子,布局规整,规模宏大。整座书院以中心建筑为轴向两侧排开,向后一直延伸岳麓山顶。图上看院中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不过现在我们参观的也只是中轴线上的几进院落。

图中吸引我的,还有书院各个学堂亭台的名字。我一直觉得古人对命名有着别样的用心,特别是文人墨客书斋居室的名字,更是彰显着主人的品味与审美。岳麓书院各学堂的名字,无一不是如此。汲泉亭、拟兰亭、明伦堂、文昌祠....只这些命名就烘托出浓郁的学院氛围。

赫曦台前面就是正门。正门口骄傲地挂着那副赫赫有名的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正对大门的讲堂,是平时先生上课的地方。正中堂下是书案,两旁墙壁上,“孝、节、忠、廉”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正堂前面一方漆黑的墙面上,刻着《岳麓书院学规》,近前细看,是乾隆年间一位叫王文清的先生所定,刻于墙上。学规下面刻着所有学生的名字。学规共十八条,从学生生活、学习、交友、做人等各方面做了细致要求,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学堂的楹梁上多处刻着历代名士的题额。

学堂两侧文庙、寝室等一一看过。穿过学堂,一直向后,出了后门就到了岳麓山半山顶。顺着山路走不远,就是有名的爱晚亭。见亭子里里外外挤满了人,我便放弃了上去的打算。

沿山路折回,新修的道路两旁停满了车辆,再往下走,就是小吃一条街,什么酸辣粉、臭豆腐一应俱全。顺手打了车,匆匆离开了。

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千年庭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