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突破认知边界

最近读了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读完之后对人类的历史简直是豁然开朗。本书讲解了人类历史的三次重要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对这本书我想再多读一遍,后续再整理读书笔记吧。今天主要是想分享书中一个对我感触很深的一个小故事——地图上的空白。在本书的第四部分“科学革命”,第十五章“科学与帝国的联姻”,“地图上的空白”这一节。

1-地图上的空白

现代之前,许多文化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地图。当然,当时并没有人真正知道全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亚非大陆上的人对美洲一无所知,美洲文化也不知道亚非大陆上的情形。

1459年欧洲的世界地图中,如果碰到不熟悉的地区,地图上不是一笔未提,就是画上了想象出来的怪物和奇景。这些地图上并没有空白的空间,让人觉得全世界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确认在地球上发现了美洲之后,也就是到了16世纪,欧洲人的世界地图开始出现大片空白——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图上的空白可以说是在心理及思想上的一大突破,清楚表明欧洲人愿意承认自己对于一大部分的世界还一无所知。

留白意味着承认自己对这部分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当承认自己的无知时,就意味着要去探索这些无知的地方。也就是在发现北美之后,欧洲人也相继发现了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极洲等陆地。

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故事从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开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希望能找到一条前往东亚的新航线。哥伦布当时相信的仍然是旧的世界地图,以为全世界在地图上一览无遗。哥伦布从旧地图推算,日本应该位于西班牙以西大约7000公里远。但事实上,从西班牙到东亚的距离要超过2万公里,而且中间还隔着个他不知道的美洲大陆。1492年10月12日大约凌晨2点,哥伦布一行人与这片未知大陆有了第一次接触。平塔号(Pinta)的瞭望手胡安·罗德里格斯·贝尔梅霍(JuanRodriguez Bermejo)从桅杆上看到了现在的巴哈马群岛,高呼着:“有陆地!有陆地!”

哥伦布当时相信这个小岛就位于东亚海外,属于“Indies”(印度地方,包含今日印度、中南半岛及东印度群岛等地),所以他把当地人称为“Indians”(这正是美国原住民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原因)。一直到他过世,哥伦布都不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大错。不论是对他还是许多当代的人来说,说他发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大陆,这根本难以想象。毕竟千百年来,不管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甚至是不可能犯错的《圣经》,都只知道有欧洲、非洲和亚洲。怎么有可能他们全错了呢?难道《圣经》居然漏了大半个世界,只字未提?这种情况,就好像是说在1969年阿波罗11号要前往月球的途中,居然撞到了另一个从来没人看到的月亮。而正因为哥伦布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无知,我们可以说他仍然是个中世纪的人,深信着自己已经知道了全世界,所以就算已经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也无法说服他。

在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的世界地图是这样:

1459年欧洲人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地图上似乎巨细靡遗,就算是当时欧洲人根本一无所知的南非地区,都有密密麻麻的信息。

可以看出,当时的欧洲人以为已经把全世界都了解掌握了。

至于第一个成为“现代人”的,其实是意大利水手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他曾在1499—1504年多次航行前往美洲。而在1502—1504年间,欧洲有两篇描述这些航程的文章发表,一般人们相信就出于韦斯普奇之手。这两篇文章提出,哥伦布发现的小岛旁边应该不是东亚,而是一整个大陆,而且不管是《圣经》、过去的地理学者还是当时的欧洲人,在先前都不知道这块大陆的存在。1507年,地图绘制大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相信了这种说法,出版了新版的世界地图。于是,这片西班牙船队向西航行所碰上的土地,终于首次以一块独立大陆的姿态出现在地图上。既然要画,瓦尔德泽米勒就得给它取个名字,但他误以为发现美洲的人是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因此为了向他致敬,这片大陆就被命名为“America”(美洲)。瓦尔德泽米勒的地图洛阳纸贵,其他许多地图绘制师也跟着有样学样,因此“美洲”这个名词就这样广为流传。说来也算是老天有眼,到头来,全球有1/4的陆地、七大洲之中的两洲,名字就是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人,而他唯一做的事就只是有勇气说出“我们不知道”。

1525年的萨尔瓦提世界地图(Salviati World Map)。1459年版的世界地图上画满了各个大陆、岛屿,而且还有详细的解释,但萨尔瓦提地图则有大片留白。我们可以看到美洲的海岸线一路向下之后,接着就是一片空白。任何人只要有一点点的好奇心,看到这份地图之后一定会问:“在那后面有什么呢?”地图上没有答案。这就像是一份邀请,请读者亲身起航、一探究竟。

从此之后,不只是欧洲地理学家,欧洲几乎所有知识领域的学者都学会了留白这一套,诚实面对自己领域的无知,并试着加以填补。他们开始承认自己的理论还不完美,一定还有什么尚未得知的重要信息。

留白意味着我不知道这里是什么。

从世界地图留白这一个案例,欧洲人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无知,并在几乎所知识领域都学会了留白这一套。

3-我的感悟

上面的故事是书中简短的一节。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哲学书。在微信读书中很多书友的书评也有提到这种感受。

承认自己的无知,才可能了解学习到新的知识,发现新的大陆。用高大上点的话来讲,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自满,走入这种无知的状态呢?我的一个建议是保持 “极度开放” 的心态。

这是瑞·达利欧所写的《原则》这本书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极度开放的心态意味着,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完全透明的表达出来,意味着保持空杯心态,意味着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极度开发才不会使自己变成独立的孤岛,才能有机会改变自己,迭代自己,自我进化。

中国的清朝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以为自己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实则当你在用人工挑水时,欧洲已经在用蒸汽机抽水;当你还在用马车拉货时,欧洲已经在用火车拉货。最重要的是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因为已经觉得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所不有了,已经自满了。

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个政策中第二个词语就是开放,开放意味着和其他国家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态度,这种开放的态度至少可以确保自己不会太落后而不自知。

我们也要时常问问自己:“我的思想是在清朝时期的中国,还是在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

最后的话

在旧地图上寻找不到新大陆。

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保持极度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的无知并避免走进无知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突破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