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的一些记忆

生于江西,长于江西,如今已离开老家十来年,且聊聊关于故乡的一些记忆。


江西老表

人在外地,或问祖籍何处,答曰江西,对方往往笑称「江西老表」,关系无形中亲近不少。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呢?一与风水有关。古代风水有两大派,分别是江西形势宗和福建理气宗,当时江西风水先生特别多,走南闯北身上总带着罗盘和圭表,久而久之世人以「老表」代指赣地生人。

一与战乱有关,老话是「江西填湖广」。元代,「湖广」辖区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及四川部分,明清专指湖南、湖北,而两湖古称荆州,处于天下之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明初,湖广一带是红巾军、元军与后来的陈汉军、明军厮杀的主战场之一,人口急剧下降,朱元璋建国后遂下令以「江西填湖广」。到明末清初,明军、清军、大西军在四川连年大战,导致生灵涂炭,十室九空,遂又有了「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事件。由于两湖之地,遍地皆是江西表亲,时间久了,便称江西人为「老表」。追根溯源起来,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


跑江湖

江湖这个词含义广泛,一指江河湖海,一指四方各地,一指鱼龙混杂的社会,在武侠故事中还指武林、庙堂、田园、方外构成的奇异世界。

不过也有很现世的说法。一指江西、湖南,据说禅宗六祖慧能之后,马祖道一在江西,石头希迁在湖南,佛子常往来二地拜见高僧大德,时称「跑江湖」;一指江西、湖北,江西有龙虎山、三清山、葛仙山,湖北有武当山、九宫山,几处均为道教名山圣地,道士们常在二地寻师问道,也称「跑江湖」。

究竟是佛道影响了俗世,还是世俗影响了道佛,就不得而知了。


△龙虎山


江右、江西与江南

江西古称「江右」。古代贵北贱南强调南面而坐,故而地理方位和现代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以长江为着眼点,人们便称江西大部与湖南东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区域为江右。


△江左与江右


除了江右之称,江西还曾是「江南」的一部分。

唐代,太宗与玄宗曾将天下分为十至十五「道」,其中一道为江南西道,辖区为江西全省及安徽、湖南、湖北的部分。宋代,朝廷又将天下分为十五至二十三「路」,其中江南路也分东、西两路。「江西」的概念,在唐宋的江南道路制度中形成。

明朝有「南直隶」之说,辖区大致在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安徽省、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一带。清代明后,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当时一省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历年科考上榜人数占全国近一半,风头一时无两。


△明代南直隶


△清代江南省


有唐至清,从历史与行政地理上来看,江西属于江南。在自然地理中,南北以长江为界,江西也属江南。若以经济地理来看,江西大部与江苏大部、浙江全省、苏皖南部,都属于江南的范畴。若从文化地理来看,江南主要集中在浙江北部与江苏一带,但赣北一样有「杏花春雨」,一样可以「采莲南塘」,气候也与浙北相近,气质其实与江南相差无几。


没有存在感的省会

江西,到如今几乎是全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之一。南昌,在全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中,几乎也要位列榜首。唯一一个同时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相毗邻的城市,为何会成为小透明?本地人很清楚,但也说不明白。人们平日念叨的都是「英雄城」的来历,以及更为久远的往事。

抗战之时,继「武汉会战」后,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进行了「南昌会战」,城破之日遭遇了大屠杀;明末清初,清军下江南时,南昌城破成人间炼狱;明中叶也不太平,宁王朱宸濠在此起兵谋反,被王阳明四十三天平定,总算没有酿成大乱。当年唐伯虎知道朱宸濠有异心,为了逃脱活命,还在这里装疯裸奔呢;元末明初,朱元璋部下朱文正以4万人对抗陈友谅60万大军,坚守了85天,过程极其惨烈;再往前,至汉代,刘贺在此地承袭昌邑王爵,接着进京称帝,后被废除帝位贬为侯爵发配故地,留下一段讳莫如深的轶闻。算起来,南昌的历史总是带着血腥气。

不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毕竟还有一些人文。一千三百多年前,书生王勃来到滕王阁,写下了一篇《滕王阁序并诗》。里面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舟唱晚」、「物换星移」,已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已成千古名句。凡是失意之人,都会念叨着「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失意过后,又会念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文章光焰有万丈长。这还不是最动人的,最动人的是王勃遇上了那样一位雅量无匹的阎公,不仅没有棍棒伺候将他逐出门庭,反而摆酒设宴然让其大放光彩,成了历史上少有的温暖人心的一笔。


△佚名《江天楼阁图》


柴桑、浔阳、江州与九江

「九江」地名很有意思,若是虚指,九为阳数之极,九江可以看作「众水汇集之地」;若是实指,则为湖汉九水(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交汇之处,无论虚实怎么都说得通。

因是江南门户,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仅次于安庆,所以古来也颇多兵气。太平天国林启容,就曾以这一城之地,挡住了湘军三年的攻势。以往「江西填湖广」时江西迁入湖南的人口最多,兵戎相见时「江西老表」的称呼也并不管用。


△长江形势图

九江在汉代又称「柴桑」,有种朴拙的古韵。曹操破荆州南下时,诸葛亮连夜过江,奔赴此地见孙权,来了一场「舌战群儒」。周瑜也从鄱阳湖赶回,与诸葛商讨破曹之策。后来周郎去世,孔明还亲往柴桑吊丧。但不知是否受《三国演义》中刘皇叔为大汉正统的影响,当地人对孙吴并没有太多好感。

「浔阳」、「江州」这两个别名,在历史上也颇为有名。宋朝宋江在浔阳楼题的反诗,纯属《水浒传》的虚构。唐朝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遇见了流落天涯的歌女,倒是真有其事。至今,九江还保留着一座琵琶亭,当地之人路过,知晓语文课本上提到的旧事,也会忍不住像《琵琶行》中那样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古今悲欢,并无二致。


△明代·郭诩《琵琶行图轴》


匡庐

庐山,又名「匡庐」,因殷商时匡俗七兄弟隐居结庐而得名,是九江乃至江西最著名的一座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登上山巅可遥遥望见长江和鄱阳湖。

对于本地人而言,庐山除了美景,最开心的就是可以凭一句「偶似九江滴」免票。另外就是一些奇异的体验,由于山高近1500米,终年云雾缭绕,故而会偶发炸雷,曾有一友人日暮下山时,见连续几个炸雷就在身畔十几米处,拔腿狂奔,归来提起时,笑道:「也爽。」

庐山「道释同尊」,道教宗师陆修静曾在此编纂经典,创立了南天师道,后人牵强附会,还留下陶渊明、慧远、陆修静「虎溪三笑」的美谈;佛教则有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创立于斯,号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字,就可脱离苦海,往生极乐。

80年代,国内上映了以庐山背景的首部爱情电影,留下了「中国荧幕第一吻」,迄今为止庐山恋电影院,日夜不间断的放映这部影片,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民国时,曾将庐山当作「夏都」,政要常在此度假、办公。也是在这里发表了抗战宣言:「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庐山瀑布图

不过庐山还是因诗人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李白。李白曾写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似是神仙过路的言语。晚年他还写了气魄更为浩瀚飘逸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关于庐山,他说:「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反观自视,又说「闲窥石镜清我心」、「琴心三叠道初成」,最终要与仙人同游太虚之中。

杜甫听闻李白隐居匡庐及日后获罪遭遇,想起昔年他在蜀中大匡山赵蕤处读书往事,写了一首《不见》,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劝李白「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李白之后,与庐山结缘最深的应是苏轼。

苏轼游西林寺时,写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二句现在已成了段子,据说有男子见一曲线玲珑的「微胖」美女,脱口而出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女子笑答「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已经被玩坏了。

苏轼还写过另一首诗,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颇有禅意。家住九江,身在杭州,多年来回看此诗,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五代·荆浩《匡庐图》


陶渊明

生于斯、长于斯、闻于斯、老于斯、逝于斯的江西本地人,莫过于陶渊明。当地人提起,神情既疑惑又骄傲。

陶渊明祖父是武庙七十二将之一的陶侃,有功于社稷;外祖父是名士孟嘉,留下过「孟嘉落帽」风流佳话,陶渊明一生受二人影响极深,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又有逍遥山林之心。

东晋亡后,陶渊明心思故国,又不愿心为形役为五斗米折腰,当了几十天的彭泽令,写了篇流传千古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开始返回自然,过上了躬耕陇亩、隐居田园的日子。日常所见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锄草种菜之余,有时也会倚窗寄傲、临水赋诗、策杖观云、登高舒啸。五六月中,卧在北窗之下,有凉风吹至,自觉是无忧无虑的羲皇上人。想喝酒了,逢亲友相邀,「造饮辄尽」,不醉不归,「既醉而退」,说走就走。李白对他非常仰慕,曾写「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以此致敬。大概也因如此,当地人或外地人,寻到陶渊明的墓,有时候就会提着酒去,黄、红、白、啤皆有,以一尊薄酒遥奠故人。


△明·陈洪绶《陶渊明故实图册页》

陶渊明喜爱菊花,世所共知。某日喝完酒,写下了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高逸绝俗的千古高风。可惜懂得诗中意趣的不多,争论字词读音的人倒是不少。南山在古代文化中多指终南山,陶渊明隐居柴桑,抬头顷刻即「见」庐山,若说心中「现」终南或「现」庐山,可谓牵强刻意,没了自然而然的味道,而且他接着在诗中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眼前寻常无奇的景象,可知见就是见,因自然而见,心中悠然。

当然,陶渊明影响后世最深的还是那篇《桃花源记》。文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东方式的乌托邦、象牙塔、理想国,也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方净土。遗憾的是,这片心中的净土,在俗世中也有纷争,江西人说雏形在九江,理由是当地为渊明故里,且有一地名为桃花源;湖南人说是在湘北,理由是那里有叫武陵源的地方。本人倾向于在九江星子,曾亲临其境,见过一路桃花,也见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景,还因山谷名康王谷,是秦末楚康王逃难避世之所,暗合「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言,确信为桃源雏形。然而,雏形只是雏形,若执象而寻桃源,终究寻不到桃源。


△明·陈洪绶《陶渊明故实图册页》


大庾岭

「大庾岭」在江西赣州与广东韶关交界之处,原本多梅,唐人张九龄在此开凿道路完毕后,曾令人于道旁广植梅树,便有了「梅岭」之称,后来成了一个赏梅的好去处。

不过古时候的人途径此地,就完全没有这种闲情雅致。当时大庾岭在人们心中是一道文化的分界线,岭北为文明,岭南为蛮荒,而唐宋二朝官员被贬谪岭南时,大庾岭又成了必经之地,感觉自然不会好。

唐初宋之问,被发配岭南途径大庾岭时,听闻鸿雁十月南归过大庾岭不复回的说法,在《题大庾岭北驿》诗中感慨「何日复归来」?等到他度过大庾岭后,听说大庾岭上的梅花「南枝既落,北枝始开」,在《度大庾岭》诗中说「泪尽北枝花」。

宋代苏东坡,被贬至岭南时,也途径此地,在《过大庾岭》诗中说:「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七年后归来,也还是在《赠岭上老人》诗中感慨:「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

于是「大庾岭」这三个字,就代表着迁客之悲。


△大庾岭梅花


客家人

客家人是江西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赣南。江西之外,广东、福建、广西、四川、台湾、海南皆有。族群不以地域命名,和人员大范围流动有关。古代有三次人口大迁徙,是在「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宋室南渡」时,但其实秦末之乱、唐末之乱、元末之乱、明末之乱、清末之乱中,每一次都对天下影响颇深。中原四方之人,逃到江西这六省通衢,有的留下了,有的继续走,留下的慢慢就成了新的族群,客家人。

称己为客,是不忘本。保存方言,算是客家人最后的倔强吧。当时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的说法。所以世人至今还能听到中原古音。

「客」之一字,古往今来,令人苦闷。《古诗十九首》中说:「人在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读起来总是令人感喟。可是妙就妙在,「客」后面还有个「家」字,「踏遍红尘四百州」,「此心安处是吾乡」,客家人给族群取名有大智慧。


△客家土楼


祖上阔过

与今时没有存在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西在古代文风鼎盛。

据学者考证,江西是古代书院的发源地,德安的东佳书院和高安的桂岩书院,是最早的一批书院。宋代,朱熹在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讲学,曾吸引大批学人前来,形成文化交流中心,白鹿洞书院成了天下书院之首。当时全国书院最多的省份也是江西,独占鳌头达到224所。到元代,江西书院尚有94所,是南方第一。至明代,江西书院达287所,依然位列全国第一。至清代,江西书院共323所,位列全国第二。唐至清代,一年三百多年来,江西书院有1000多座,蔚为大观。

古时候的江西,也出过大人物。陶渊明自不必说,陶侃、钟绍京、董源、巨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文天祥、解缙、汤显祖、宋应星、八大山人等等,每一个都是各行各业响当当的人物。

江西祖上确实也阔过。


△白鹿洞书院


景德镇与吉州窑

江西最著名的地级市是景德镇,往昔与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并称四大名镇。镇因宋真宗「景德」年号而得名,自古以来陶瓷产业异常繁荣,以影青瓷闻名于世,今日更是有「世界瓷都」之称,当地人提起都很骄傲。

在宋代,陶瓷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若按窑系划分,长江以北,是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的天下;长江以南,是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越窑的天下,若再加上官窑,是九大窑系。景德镇窑(饶州窑)能立足瓷林千年不衰,自有他的道理。

千年下来,一座城市,多多少少都会受文化润泽,景德镇也不例外,如今外地人到此一游走马观花,最大的印象是连电线杆都用瓷器套着,放眼世界算是独一份了。

除了饶州窑外,江西吉安的吉州窑,在历史上也颇为显著。此窑所烧瓷盏,多施黑釉(又称天目釉),盏心多绘树叶、竹枝、芦花等物,器具精美,意境深远。用之饮茶,颇具逸趣。


△吉州窑木叶盏


黄梅戏

在江西,至少赣北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听「黄梅戏」。

自上世纪末打工潮席卷全国后,很多小孩成「留守儿童」,很多老人成「空巢老人」,彼此相依为命。老人喜欢看戏,孩子也就跟着看。《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牛郎织女》等等,老幼虽不能唱,但都耳熟能详。

这些年有了唱戏机,很多老头老太没有娱乐,平日就是坐着晒太阳听戏曲,如此日复一日。子孙辈回来,偶尔换个上世纪六十年代邵氏黄梅戏电影来看,老人眼睛里直放光。


△黄梅戏《女驸马》唱段


炒米粉与好吃的

江西炒米粉,是天下一绝。各处做法不同,九江喜欢炒,滋味脆嫩爽滑,香辣可口,油而不腻,吃上一口停不下来。

这米粉,历史还悠久的很。汉代九江太守服虔的《通俗文》中有「煮米为(米索)」之言。九江诗人黄庭坚,出门在外常收到索粉、石耳等家乡特产。南宋文人吴自牧《梦梁录》中,说「皇太后圣节」有「篱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等美食。南宋诗人楼钥还写过:「江西谁将米作缆,卷送银丝光可鉴。」钱钟书《管锥编》中,考据称米线、米索、米缆等物,实则是同类东西。近些年有种说法,称中华米粉起源江西,倒非虚言。

米粉之外,江西美食得推「庐山云雾茶」、「九江茶饼」、「辣椒炒肉」、「藜蒿炒腊肉」、「赣南脐橙」、「齐云山酸枣糕」。庐山云雾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饮之如置身云中,有两腋生风之感,绿茶上佳的茶点应为莲子、松子、榛子之类,九江人喜配略带油感的九江茶饼,倒是暴殄天物了。辣椒炒肉,是赣省家家户户流口水的菜,湖南湖北做法类似,大概唯有此三省人,才知道什么叫辣椒炒肉吧。藜蒿炒腊肉和齐云山酸枣糕,也好吃,相对没那么出名。赣南脐橙,近些年风靡全国,当地人喜欢带给朋友、同事品尝,与赣北的云雾茶,倒算得上是南北呼应了。


△九江炒粉


有趣的方言

南方「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是常事,江西也如此。从习俗来看,赣南赣北赣西赣东,就不像一省之人。从方言来看,赣南流行客家话;赣北上饶一带说吴语,景德镇一带说徽州话,九江北部说江淮官话;南昌及赣中说赣方言,有时候交流也挺累的。

但方言也有方言的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若换成普通话或书面语,几句都说不明白,关键还不对味。就拿九江话来说,最具神韵的有两句:其一是「困醒」,有时也称困觉,和睡觉、睡眠同义,但睡觉强调的是醒,睡眠强调的是眠,困醒则是困了醒,醒了困,又困又醒,还涵盖了深度睡眠中的混沌状态,较其他更为精辟有味;其二是「日子绊得颈一抻」,翻译过来就是「像牛马一样活着」,人生在世,冥冥之中,似乎总有根命运的缰绳套着你的脖子牵着你走,身不由己,无法摆脱,这大概是人类共同的悲哀吧。


△九江话


上热搜基本没好事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概江西因为太没存在感,所以一上热搜准没好事。日常所见,大抵三类:

其一,「天价彩礼」。据说几十年前,江西也并不要彩礼,何故昨是而今非?大概跟重男轻女有关,男多女少,渐渐的女子就被物化了,收高额彩礼就成一种风气了。但可能也跟时代潮流有关,毕竟这个时代,谁也没有真正稳定的工作。

其二,「抢棺材」。前些年出了个规定,逝者不能再入祖坟,乡村开始实施火葬,棺材一律给补贴收走。于是,全国网友笑称:「各地都在抢人才,只有你们江西在抢棺材。」而在江西本地,此规定实施前若有老人去世,亲友吊丧时都会笑着说:「真好,你家老人有福啊!」

其三,「暴力事件」。印象最深的一件,是九十年代九江有个杀人犯,做了和尚逃到浙江,后来当上了杭州净慈寺与香积寺的三把手——监院,十七年后才落入法网。

外地人看到这几类热搜时,常说「你们江西又出名了」。江西人听后,五味杂陈,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笑笑。


△六省通衢经济状况图


关于故乡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姑且先说到这里。记忆中点点滴滴,好也罢,坏也罢,如今都已成了过去,人在他乡,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唯愿家乡日后发展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江西的一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