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往事

近日,美国对华为再次举起了制裁的大棒,华为再次面临“断供”的风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去年开始,华为在美国的制裁之下一直负重前行—判断一家公司的伟大与否,应该看其面对外部风险时的韧性如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在海外遍地开花,美国公司在海外也同样面临被制裁的风险,尤其是“大户”谷歌

2017年6月,谷歌被欧盟罚款24.2亿欧元(人民币184亿元人民币),当时的理由是谷歌的浏览器阻碍购物比价网站的竞争对手,是滥用垄断地位。

2018年7月,欧盟又对谷歌处以43.4亿欧元罚款,约330亿元人民币,成为欧盟历史上最大的罚单,没有之一!理由是谷歌使用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来屏蔽竞争对手,又是垄断

2019年3月份,欧盟再对谷歌开出了14.9亿欧元的罚款,约为113亿元,理由是谷歌屏蔽了竞争对手的在线搜索广告,涉及垄断不公平竞争。


( 图片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除了谷歌在欧洲屡屡被调查、被罚款,其美国“友商”们也在欧洲折戟。

苹果

2016年8月,欧盟委员会表示,苹果利用在爱尔兰的税务安排获得了不公平的财务优势,要求苹果向爱尔兰缴纳130亿欧元(约合153亿美元)的未缴税金。但其实爱尔兰政府却并不想收这笔钱,他们认为,苹果公司所享受的税款优惠待遇符合爱尔兰和欧盟的法律规定—爱尔兰政府此举倒是说得上良心。

苹果公司和爱尔兰正在上诉这项裁决。但是在维持上诉的同时,苹果公司和爱尔兰政府也要执行欧盟的裁决,先进行补缴税金,将130亿欧元款项先保留在代管账户上,等待欧盟法院审理结果出来后,再进行处理。

这次补缴也是有点冤。


( 图片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微软一直安稳地躺在欧盟反垄断名单里。

2004年,欧盟对微软罚款4.97亿欧元,认为微软的兼容成本太高,已经涉及了垄断。

2006年,欧盟认为微软没遵守约定,于是追罚2.805亿欧元。

2007年,欧盟认为微软依旧在向开发商收取兼容方面的不合理的许可费,又扔出了一张8.99亿欧元的罚单。

2013年,欧盟认为微软在浏览器方面进行了垄断,Win系统捆绑了IE,对微软罚款5.61亿欧元。

前后十来年的时间里,微软被欧盟罚了30多亿美元。


( 图片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亚马

2014年10月,欧盟宣布对亚马逊与卢森堡政府签署的税收协议展开调查。

2017年10月,欧盟宣布亚马逊在卢森堡享受了非法政府补贴,因此需要向卢森堡政府补缴2.5亿欧元(约合2.94亿美元)的税款。

根据欧盟的说法,卢森堡政府违反了欧盟的“国家援助法”(State Aid Rules),给予亚马逊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欧盟的“事儿”太多,好像开始理解英国为啥要“脱欧”了。

 

( 图片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此外,英特尔、Facebook也都遭到过欧盟的处罚,说起来,这些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如果谁家没收到过欧盟的罚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巨头了。

但是,欧盟为啥罚款“上瘾”呢?

抛开法律、科技等技术性原因,从文化角度来看,他们的思维模式确实阻碍了其进步。

在美国,公司破产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胜败乃兵家常事,社会对于失败者的包容性很强。而在欧洲,可能是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仍在作祟,欧洲人对于荣誉格外看重,因破产而带来的耻辱感比美国要强烈的多,而且欧洲破产法规的惩罚力度也比美国大得多—这样一来,人们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自然被压制,只敢胜不敢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挖空心思处罚别人家的企业,不如拿出包容的心态各取所长。也许欧洲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思想也在转变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制裁”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