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 螺旋线


姿势的功能

将身体以螺旋方式环绕以帮助维持所有面向的平(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手、脚和眼睛都有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螺旋线的两边极少能够绝对对称,但能在很大范围内达到最合适的功能状态)

动作功能

创造并调节身体的扭转和旋转,以及在离心和等长收缩时,维持躯干和下肢的稳定以避免旋转崩解。

与螺旋线相关的常见姿势代偿

踝旋前/旋后,膝扭转,骨盆相对双脚的旋转,胸腔相对骨盆的旋转,单肩耸起或向前位移,头部侧倾旋转或位移。

运动疗法通则

扭脊式、胸椎扭转对上部SPL。三角式以及其他形式专门设计拉伸一侧螺旋线,锻炼另一侧螺旋线。

讨论

1上螺旋线与躯干的姿势性旋转。

当外周代偿模式被解除后,核心旋转模式将越发突出。(深层肌肉与浅层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上螺旋线失衡的一些表现:①头部相对于胸腔的位置倾斜或者移动②一侧肩部比对侧前移③胸腔相对于骨盆向外侧移动;④胸骨与耻骨方向的不同

2螺旋线和头前移姿势。

头前移姿势   造成胸带姿势性紧张,菱形肌、夹肌姿势性拉长。头回正位后有助于胸部在呼吸时能够充分的运动。

3足弓和骨盆倾斜。

高足弓与足弓塌陷。不妨试试处理这两块肌肉的肌张力的均衡。胫骨前肌与腓骨长肌。那么带着这种思路继续往上看胫骨肌连接到股直肌(前表线)、缝匠肌(前表线支线)、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螺旋线)这些连线最终连接到髂前上棘或髂后下棘,胫骨肌则通过股二头长头连接坐骨结节。换句话说,也就是髋骨最后方。这样由胫骨肌和腓骨肌形成的“马镫”从下而上延至骨盆,与骨盆位置相关:骨盆前倾会使髂前上棘靠近足部,这样胫骨肌上方张力消失,导致足弓有降低的趋势(但是并非绝对)相反,骨盆后倾会向上牵拉胫骨肌,放松腓骨肌,这样足弓便有上抬的趋势。进一步思考骨盆后倾和足外翻是腓骨长肌和股二头长头的肌张力紧张所致,反之骨盆前倾足内翻是胫前肌和髂胫束前缘的短缩所致。不过这一模式也与前深线的缩短有关。

4下螺旋线和膝关节轨迹

螺旋线能影响膝关节轨迹(步行中膝在前后方向上保持直线轨迹,或多或少与髋和踝方向相同)要评估膝轨迹,可以从正面和背面观察直线行走的步态。有一个替代的评估双脚开立(双脚第2趾骨平行)让他双膝向前弯曲。保持上半身直立的同时不要翘屁股也不驼背。这时候观察双膝关节的轨迹一侧双膝关节指向内侧(或对侧)则该侧的整个下肢螺旋线悬带可能处于紧张状态。下肢螺旋线把膝关节从髂前上棘到内髁的连线。先放松下肢的整个螺旋线再治疗局部软组织,或先安排矫正训练来恢复膝关节正确的运动轨迹,都将极大的提高治疗效率。

5足跟与骶髂关节

足部的骨头被整齐地分隔成纵向两列,构成内侧足弓和外侧足弓。外弓扮演平衡的角色内弓更多扮演承重的角色。由足跟向上看腓骨被置于就承重而言相当差的位置,而且事实上看起来对抵抗向上的拉力更有意义,而非对抗向下的力。如果我们追踪整个连接(外侧足弓)经腓骨肌→股二头肌和骶结节韧带连接到骶髂关节。在我们临床中更多的平衡跟足(外侧足弓)、腓骨肌、腓骨头和外侧腘绳肌等软组织,将使我们脊柱按摩(chiropractic)和正骨推拿(osteopathic)的同行对骶髂关节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换言之,足跟的位置和外侧足弓通过下螺旋线后段影响骶髂关节的稳定

6步行时骶骨部位的螺旋线再身体中的交叉

螺旋线在骶骨的复杂运动及步态中起到调整其运动,在稳定的约束中保持骶骨的可动。(在左足支撑末期,脚推离地面时,伴随右足向前,在足跟着地和重心转移之间,通过右脚跟紧张的筋膜牵拉右侧的骶结节韧带,防止骶骨的过度前倾点头。同时,当左侧骨盆的前面被拉,屈曲时,左侧长的骶髂后韧带防止骶骨过度后倾反点头,对侧相反。)这种复合的结构张力被来自下面的腘绳肌和上面的骶棘肌、腰髂肋肌所调整。从而连接了整个后侧螺旋线,使其在行进中稳定骨盆。如果这个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很容易出现明显的非对称运动,并往往伴随疼痛,需要再进行整体分析。在脊柱按摩(chiropractic)和正骨推拿(osteopathic)的手法中,通过操作这些韧带结构使软组织平衡,以及牵伸通过骶骨的肌肉,调整其力学平衡,有助于逐步提高骨盆内在力学机制。这就要求多方面临床知识或多彩多艺的操作者,才能扫除此状态下的各种因素:关节运动、韧带基础、肌筋膜张力及协调配位(recruitment coordination)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SPL 螺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