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47天,15.3予一以贯之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47天

原文阅读: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讲解: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博学强记的吗?”子贡答道:“没错,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道理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启发思考:

        从子贡和夫子的问答中可以看出,子贡对博学强记很看重,非常钦佩老师的知识渊博。孔子知道子贡好学,学到的知识也很多,不过,他告诉子贡,学习最重要的不仅是要博闻强记,而是能够用根本的道理来贯彻始终。

        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 孔子这里没有明说,不过,他也对曾参说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篇第四》)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简单地说,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成就他人;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后世学者大多认同,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是“仁”,躬行实践“仁”,是夫子倡导的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之道。

          把“一以贯之”解读为“仁道”或“忠恕之道”,都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一以贯之”表达的除了人生态度的价值观,还是一种学习和认知的方法论。

      孔子说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篇》)。可见,真正的学习,必须由知“识”而知“道”。真正的学习,在于能寻出事物的系统规律,在于能“一以贯之”。   

        有学者解释,“一以贯之”有三层含义:一是贯穿、贯通,用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融会贯通之后,所有的道理都源于一个基本道理。二是贯彻,是把一个东西贯彻到底,不要今天学这、明天学那,要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一以贯之,按一个道理去做。第三层含义是一贯如此,专注坚持。不管世事风云如何变幻,不管有多少诱惑或困境,我的原则一贯如此。就像孔子说的,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就见用于世,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就不参与,但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总结来说就是,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

        “一以贯之”, 就是经过学习形成的属于自己的一贯的思想,就是用一个根本的理论贯通学问、思想和行为的全部和始终。按照《论语》的说法,也就是“下学而上达”,“学” “识”是“下学”,“一贯”是“上达”,把零碎、松散的知识加以提炼、贯通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系统性认识,提升学、识的境界,以致“上达”。

        例如,孔子学《诗经》,一定读了很多、记得很多,也理解每首诗的意思,可谓“多学而识”,这样的学、识,一般人都能做到,但孔子却用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第二》第2章》)——对《诗经》进行了概括、提炼,则可谓点石成金,就是对《诗经》学习的“上达”。             

        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首先真正学到了,学通了,就不容易;其次,学到了还能做到,能去贯彻实行,也不容易;最后,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

          现代社会信息泛滥、知识爆炸,拥有信息、知识很容易,难的是对知识、信息的选择,化知识为见识,化信息为智慧,化知识、信息为能力和人格。

        “一以贯之”,是夫子以自身学习体悟和反思探索出的思想精髓和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以贯之”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为了建构自己、成为自己。为学的境界,不能停留于知识广博、博学多闻;而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或说“道”,再以这个“道”去融会、融合、融通、融化更多的知识,以其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47天,15.3予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