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

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的丰富,见知的积累,会有许多的词语被重新理解,那是自我的人生字典。看到一座山,便想去山的另一边去看看,转过去后发现山那边也还是山,大抵如是。

《诗经》的语言是很唯美的,那是一份性灵,所谓天人合一,后世的诗通常继承了这一特点。比如说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是写实的,但读起来很自然就能够感受到那种安然舒适放松喜悦的心情,便觉得那场景也是极其美好的。但仔细试想一下,你走进一个村子,路上很多狗都朝着你恶狠狠地叫,你的第一反应不会是放松喜悦,而是紧张,然后会有厌憎。所以说陶渊明的修养很高,那是完全的融入了,他回家了,特别开心,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简直令人神往至极。但是他得吃饭,于是种豆南山下,然而草盛豆苗稀,那也是很无奈的事情了,跑去亲戚家蹭饭的次数多了,挨的冷语白眼大概率是不会少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也是写实,也是抒臆,当然也很美,于淡然之中显出超然,相当厉害的人生境界。随兴漫游,到了水穷的地方,前方无路了,就停下来,看到云缓缓升腾,有一种愉悦自然而然地从胸中生发出来,充盈着整个天地。走到一个地方,没路了,前方一片茫茫,你不慌张不着急更不会绝望,前方无路没关系呀,那就坐下来好好看看风景,这时候云起来了,有东西从你胸中生发出来了。关键在于他是去漫游的,不是必须得从那过,过不去就会死的那种,最不济也可以原路返回,随时都可以,知道自己肯定不会挨饿受冻。如果说,他是必须得从那过去,但就是过不去,那一定会有茫然惶惑绝望的阶段,在那一片茫茫以后,再坐下来看云起,那就是对于自我的大超脱,对于生命对于世界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绝望之后,生长出来的那一点光。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当年读这个是很懵懂的,现在倒是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致知,便是获取知识,关键在于致,到达,抵达,那是自己出发想要去获得。而知,那其实也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归结起来便是知,有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还有对于那一份认知本身的认知。真正的致知,真正地到达知的本身,那么就会通透。通透之后,就几乎能够懂得自己了,懂得那些知道,也懂得那些不知道,也懂得存在着那些不知道的不知道,然后就得诚意。

诚意,是不欺骗自己,也就是说要纯粹,要做到这点很难很难。南怀瑾说人的一生都难免自欺他欺欺人嘛,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便是一种典型的自欺。还有一种在学生中很常见的,用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掩饰现在的庸碌,所以说很多人谈论自己梦想的时候并不是真正谈论梦想。(我的梦想是世界和平,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健康的自己。)

正心,在致知诚意之后,有了足够的知识纯粹的意念,清雅而厚重,于是沉,深沉,沉下去以后便是扎根。扎根下去汲取养分,那是自我的底蕴,然后欣欣向荣地生长,那是自我的方向,也就是增加底蕴与确定方向。

修身,修其实是修理修正的意思,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行为是为修行,在点点滴滴中养护自己的正心是为修养,也就是修身了罢。

很多年前,王阳明回首一生:“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千古之后,犹然令人无限神往。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到水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