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1
第三方支付没有分银行蛋糕
首先有几个概念我们需要清楚,分别是支付、结算、清算。在传统的货币银行学里,结算和支付往往是放在一起讲的,或者就是叫支付结算业务。但是从现实的发展来看,这三个概念应该分开来。所谓的支付就是指个人和个人之间,或者个人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直接支付,尤其指现金支付。所谓结算是指,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和企业之间通过银行账户进行资金的划转汇款和转移,是通过银行来做的,这个一般叫做结算。至于清算是指银行之间资金往来的账户的处理,实际上企业之间的往来最后也要通过银行之间的账务清算来完成,所以是互相连接的。
还有第三方支付,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这些是不是分了银行蛋糕?其实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支付或者是个人和企业之间发生的直接支付,有了中间人来帮忙处理,就是收付双方之间又多了一层,有了第三方来帮助。至于第三方是不是分了银行蛋糕,其实是没有的,这是社会的一个误解。
举个例子,大家在使用现金的时候,是到银行从自己的储蓄存款里取了一笔钱放进自己口袋然后出去使用发生各种各样的支付,但是这支付实际上都是在银行之外的,和银行没关系。对于银行来说只是做了一笔储蓄减少的业务,所有的支付都是个人自己在各个方面再去做,无非各个商店收到了你付的钱,最后又存到了银行里面来,银行又多了存款,所以对于银行来讲并没有挖出一块蛋糕的问题。不仅没有挖走银行蛋糕,反而银行多了块存款。
原因就是支付宝是在银行开了存款户,大家放在支付宝、微信的钱,是以支付宝、微信公司存款的名义存在银行里,所以反而来讲这笔钱并没有离开银行系统。
现在人民银行为了统一管理,让所有支付机构把这些资金全部要存到人民银行进行监管,这样即便离开了商业银行系统,但是依然在整个银行体系里,所以也并没有离开银行。所以可以说第三方支付是建立在银行清算的基础上的,没有银行为它服务,第三方支付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同时,据我了解,我国所有做第三方支付的机构支付业务本身都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
结算来讲,有可能对于客户,支付者和接受者两个都是在同一家银行开户,我们就会在同一家银行进行结算,这个就是本行行内进行结算。但是本行行内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开户行内进行的,比如说在工商银行虹口支行开户要付钱给另一个人或者企业,对方的账户同样是在虹口支行开户的,这样结算就会在同一行内。但是如果是工商银行另外一家支行,甚至是跨地区的,不在上海而在北京,那么这也是行内结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收付两端是不同银行,这就是跨行结算,这就会有钱如何流转的问题。刚才的结算清算都是在账户上处理的问题,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有一个业务信息怎么走的问题。以前我们传统上可能是靠人来做这个事情,比如古代的镖局就有业务帮人家把财宝从甲方运到乙方,我们后来也有通过邮局来汇款的问题或者通过电报公司,这就是业务信息传递的问题。后来发明了票据,就通过票据传递信息,后来账户清算以后,就只要发指令信息就可以了,这就带来了一个清算结算需要信息传输系统、渠道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了SWIFT,我刚才讲了我们传统有通过邮局电报还有电话等,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有通过电话的方式,比如我们现在想偷偷通过地下钱庄汇出去,这些钱就并不是通过真正的实物运出去也不是通过银行记账方式换出去,事实上是通过地下钱庄用电话方式进行记账服务的。
因此,信息的传输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银行清算的体系也是有不同的,也是随着技术发展而变化。以前是先同城进行清算,先通过同城人民银行进行结算然后才一层层往上走到县、地区、省再到全国。随着技术发展以后,也有另外一种方法。先各家银行内部进行清算,到了北京以后不同行之间跨行清算再通过人民银行进行清算。
据我了解,现在俄罗斯还是第一种方法,一层层汇总,我们国家现在因为技术发展比较快,人民银行就搞了大小额清算系统也包括我们的银联,就变成了一个大集中式的清算体系。在这样的大集中式清算体系中,我们不需要地区或者银行内部清算,可以直接在人民银行系统里面进行清算,可以做到实时到账,而且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清算系统都是做的信息流转和资金流转都是在同一个系统里面完成的,不需要借助于另外的信息渠道来传递业务信息。但这个方法只能借助于我们有人民银行这么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构的组织下才能做到,否则是很难做到的。
至于国际清算的做法,首先是银行和银行之间建立信任,银行和银行之间要办理业务,相互之间要签代理协议进行谈判,代理行协议里面规定两家银行进行的业务内容,如何进行,如何授权,这些都是通过代理行协议来约定的。签订代理行协议的同时,两家银行之间还会交换签字样本和密押。签字样本要把整个行里有权签字人的签字样式都印在上面同时每个签字人的级别也要确定好。
因为这个代理行的协议中都会规定多少万以上的汇款需要哪些级别的多少人签字才有效,所以这些都是要按照协议来保证签字样本的有效性。这些签字样本基本上每年都要交换,每年都有好几册需要把全国外汇机构所有有签字资格的人的样本都发出去。还有密押,就相当于电报的密电码,也是两家银行互相交换。文件出去都会先加压,然后收到文件以后解压才能证明有效。
2
SWIFT的前世今生:若太偏向政治或难以生存
回过头来讲SWIFT,其实就是当时一些大银行觉得通过邮局电报公司做这些业务成本太高还受人制约,不安全,送到邮局电报公司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有遗失的风险,会有安全问题,所以当时国际大行就联合起来搞一个电报系统。
一开始不是所有银行都加入,也有很多银行都在观望,后来运行下来效果很好所以后来都加入了。中国银行业是逐步加入的,因为加入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后来费用下降,技术提高以后,相对的加入成本没有那么高,中国的一些小银行也就都加入了,都加入以后,原本传统的通过信笺纸质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就消失了。纸质的消失了,通过电报系统的电汇也就没有了,都在SWIFT上走了。之所以说SWIFT形成了一个统一天下实际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
此外,到目前为止依然有不通过SWIFT传输业务信息的,所以即使到现在SWIFT也不是银行办理业务的唯一渠道。同时就算加入了SWIFT,每一个行每一个机构都有代码,但实际上还是要和对方银行签订代理行协议才能进行办理业务。收费也分为加押、不加押两种。不加押的一般只是银行间的联系不涉及到金额,就可以不加压。但如果是业务,则必须加押并且签订代理行协议。在代理行中有两类代理行,一类是单纯代理行,还有一类是账户行。单纯的代理行就是办理业务通知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不是代理行的话就需要要找一个同时是两家银行代理行的来转信息,就算都在SWIFT里但不是代理行关系也不能办业务。
账户行是资金清算用的,比如农行在美国大通银行开一个账户,那么大通就是我的账户行,账户行肯定是代理行。当我在大通银行存钱同时要把钱汇到CITI Bank时,就需要SWIFT记账申请发起这个交易。账户行的作用就是清算的作用。
每个国家对自己本币的国际清算实际上都是有特殊安排的,每个国家不太一样,这也是国际支付的非常复杂的方面,会牵涉到各个国家对外汇的管理,对本币的管理,是不会被支付公司突破的。
我们国家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是人民银行规定清算银行的,人民银行规定的清算银行在香港只有中银香港可以对外支付体系中进行清算,那么,在香港地区的其他银行想要进行人民币清算,就必须在中国银行开户进行人民币清算。
美国大通银行就是最主要的一家清算银行,大角度地从跨境支付中来说,这些和SWIFT是没有关系的,只是一个账户体系。那么是不是这个之外就不能进行清算,实际上也是可以的,这个某种程度上是民间清算体系。一开始在国内做国际业务体系,有时候会发生国内外汇相互之间的支付,那个时候人民银行还没有外汇清算体系。比如说当时我在浙江,我们就会在中国银行开个账户,我们在浙江地区外汇往来就会在中国银行进行清算,这相当于民间约定的外汇清算,在国际上个国家都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这个属于小范围的地区性情况。
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所谓的把中国踢出SWIFT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是夸大了一些:首先,SWIFT不是唯一一个信息传输系统,其次,好多人把SWIFT当成美元清算系统,这也是不对的,这并不是美元清算系统,只是银行间的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也是目前最主要的一个传输系统,但并不是唯一的,所以这是一个误解。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制裁的问题会不会发生。之所以美国会得到这个权利,是911以后为了反恐和洗钱、贩毒、反贪等,要求SWIFT要向美国和联合国提供的信息。所以制裁名单会有很多版本,比如联合国的、美国的、欧盟的,但是,欧盟的制裁名单一般只对欧盟自身管辖范围内有用,一般而言,所有银行都会把美国和联合国的制裁名单输入到反洗钱的系统里去,这是现实。
如果是制裁这些反洗钱行为那是没问题的,但有的时候是制裁国家,这容易引发争议。比如朝鲜,本身就和世界经济关系不是太大;但是伊朗的话,欧洲还是要和他做生意。即使美国这样制裁的情况下,也没有完全切断伊朗对外的交易。制裁虽然对一个经济体的进出口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但并没有完全断绝进出口贸易,也有银行避开美元清算系统和SWIFT在为这些贸易提供结算服务。
我国也有银行被美国制裁而进不了SWIFT系统,也进不了大通银行等这类清算银行开户行。但这家银行还一直在做跨境业务,既不通过SWIFT,也不通过美元清算系统。这个例子就是说SWIFT和美元清算系统并不能完全封杀跨境业务。第二个方面,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SWIFT能不能封?因为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它会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而作为一个第三方公共设施的机构,失去信誉很可能就无法生存。
现在我国也有很多机构想搞替代SWIFT的机构,但是很困难。原因就是银行会担心会把他们自己的信息用作别的商业用途,那么如果SWIFT会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起舞,对任何国家无理由断供的话,它自己也很难生存。
同时,如果要把整个中国剔除SWIFT,那么美国还能不能让中国买你的东西,贸易逆差还能平衡么?所以这个是不可能的,应该是解读过度了。但有可能会挑一两家银行来做制裁。也有可能会挑一家比较大的银行让其业务受影响,但首先,制裁不等于是外汇业务不能做,其次,中国大银行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外汇业务占的比重都很小,所以其实对银行本身总体业务影响不大。虽然肯定会对贸易结算业务有影响,对声誉也有影响,但是影响最厉害的还是罚款。所以如果切断SWIFT,不仅伤害中国、香港,也会伤害美国、SWIFT。
最近中国和伊朗也做了一个协议,说是多少美金的业务,但实际上不进行现金清算,只是物物交换,包括在一带一路上和非洲很多国家也是这样物物交换。对于这个美国是很恼火的,因为这些不用美元的贸易等于降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另一方面这些年因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包括比特币这些炒作,好多方面都在进行用数字货币能不能解决SWIFT替代的问题,但我觉得,作为清算体系那些技术都是不能解决的。所以真的做货币结算时成立不起来的,但是有很多还是在做信息流转等问题。现在信息流转问题,在比特币出来以后很多银行就研究如何用区块链技术怎么来解决支付跨境支付结算的问题。这个里面有很多系统,包括解决信用证结算、汇款、证券交易结算、特殊领域商品结算还有保理方面,这些都有各种系统。
这里介绍一个香港的系统,由汇丰银行牵头从8家到12家银行加入。从技术上来说他是做通了,但是始终没有落地商业化。原因就是区块链技术有个缺点就是他要把所有相关方拉到同一个链上,从信用证结算来讲,需要开证行、通知行、议付行和清算银行四个银行。然后需要开证企业也就是进口商出口商,如果出口商生产商品,那么还会涉及货运公司,保险公司,货物代理等一连串相关方,所以如果让这些相关方全部上链就很复杂。
SWIFT只限于银行机构,总体上规定了报文格式,需求是一样的。但如果让银行之外的这些企业、保险公司都上来那就乱套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之前提到的,汇丰牵头其他大银行就不愿意参加,会害怕汇丰获得他们的信息。
3
如何应对某国借助SWIFT发起制裁的风险
首先,不要想着搞一个大系统替代SWIFT。可以从行内结算,跨行结算,跨地区结算这个角度来考虑,如可以从代理行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如果美国要针对某一类业务,那如果双方都在一家银行开户,可以直接在银行内部互相清算掉不用走SWIFT,可以先行内后行外,只要这家分行不在美国直接管辖之内,就根本看不到业务信息,就无法制裁你。
第二,也可以中资银行抱团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当发生跨行的情况是,中资银行可以搞一个清算体系、信息传输体系。一般的业务还是可以走SWIFT,而一些特殊业务就走自己的体系里走。
第三,再进一步可以找合作银行,可以一堆堆地找,甚至可以用分行的名义和对方分行名义走。那么这一类就不用走SWIFT也不用走美国清算体系,互相搞一个协议,这些业务走完最后划个账,这个账不和任何业务有关系,只是说这个一年统计下双方轧差之后转账就可以了,这个转账是没有任何贸易信息的,也就没有了制裁的理由。这个是一对一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由小到大一步步扩大到地区,国家等,完全有可能取代SWIFT的。当然也可能业务不同选择方法不同,最后还是能解决可能被制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