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学与社交媒体使用焦虑
这个时代,有很多东西让我们焦虑。
我们能在各种媒体上看见“优秀人士”的成功事迹。
比如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里各种学霸的奋斗故事,其中不仅有学霸本人的经历,还有“学霸情侣”、“学霸寝室”等群体画像。别人学业、爱情、友谊三丰收,处处都是人生赢家。
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晒”的东⻄不同,秀的东西也不同。
在网上,大家好像都过得很幸福。好看的自拍、潇洒的旅行、亮眼的荣誉、可爱的孩子、贴心的伴侣......美好的事应有尽有。
而想在相亲市场上受欢迎,你不仅要有颜值和身材,最好还有“健身、读书、旅行”这样的“高质量爱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向上比较,我们的自我感觉就会变差。
而互联网使得这种上行的“社会比较”变得十分容易,甚至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在任何方面,你都能找到比你强数百倍的人。
于是你很容易就会质疑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失去了努力的意义。这种现象,在传播学中叫做“社交媒体使用焦虑”。
我们焦虑和别人的比较,焦虑社会对我们的要求,焦虑自己想实现却迟迟未达到的目标。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人教我们怎么做一个普通人。”
有一期《圆桌派》谈论“挫折教育”,提到了“成功导向”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这个社会太推崇成功学,其实成功的⼈努⼒、聪明、运⽓缺⼀不可,那是少数⼈。问题是多数⼈最⼤的⼀个误解是:自己和别⼈不⼀样。
我从⼩接受的都是成功教育,我⼀定会成功的。如果我成功不了,我就没法开始以后的⼈⽣,我就没办法享受到其他的⼈⽣乐趣。”
在这个效率至上、结果导向的社会,没⼈教你怎么做⼀个普通⼈,没⼈告诉你如果你达不到标准意义上世俗的成功,你该怎么办。更有甚者,直接把你划为失败者的标签。
可是并不是所有⼈都要⾛同⼀条路啊。
多数人都在走的路不一定是更容易的路,但大家都奋力往上面挤。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从众总是让人觉得有安全感。还有一个关键的点是,你不用费力去认真思考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答案,那就是“因为别人都这样啊”。
二、挫折教育:在所谓的“失败”面前,我们该怎么办
1.了解每个人的道路和时区都不同
“总是问别⼈精神好不好的⼈,真的很招⼈烦。也有⼈平常就⽆精打采的,⼈家明明⽆精打采也活得很好,你就别⽤所有⼈都要神采奕奕的标准去过问别⼈的⽣活。”
不能给所有⼈制定⼀个相同的标准,每个⼈有他⾃⼰的道路和步伐。
每个⼈也都有⾃⼰的时区,就像最近在美国很⽕的⼀⾸⼩诗说的那样:
“纽约时间⽐加州时间早三个⼩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作;有⼈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有⼈依然单⾝,同时也有⼈已婚。奥巴⻢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本来就有⾃⼰的发展时区。⾝边有些⼈看似⾛在你前⾯,也有⼈看似⾛在你后⾯。但其实每个⼈在⾃⼰的时区有⾃⼰的步程。不⽤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的时区⾥,你也是。
⽣命就是等待正确的⾏动时机。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的时区⾥,⼀切都准时。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男主角和常⼈的道路都不⼀样,他是逆⽣⻓,出⽣时是⽼头,而死去时是婴孩。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在⾃⼰的时区⾥度过了精彩的⼀⽣。
“有时我觉得⾃⼰⼀天天地在改变。”
“每个⼈对于⾃⼰的感受都不⼀样,但我们的终点是⼀样的,只是⾛的路不同罢了。你有你⾃⼰的道路,本杰明。”
2.有选择不做的权利
有的⼈知道这个世界的刻板成见、筛选机制与运⾏⽅式,会选择努⼒去达成,甚⾄超越它们,从而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巨⼤成功。
新闻报道的典型⼈物和事迹就是这样一种成功模板。但既然能把这些优秀的⼈挑选出来展示给⼤家看,就说明这些⼈是少数,真正能达到他们⾼度的⼈是很少的,所以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世俗层⾯上的⽔平,不是你有什么问题,⽽是因为模范本来就难赶上。
如果你就是没办法在这条路上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也有选择不做的权利。
有的人可以在⼩城市找个清闲的⼯作,每天睡眠充⾜,喝喝茶赏赏花遛遛狗。关键在于他⾃⼰有选择的权利,做了选择他能不后悔。
三、如何做好⼀个普通⼈:⼀步步来
1.要知道成为一个普通人也很难
你要认真读书,拿到⼀个好学历,找到⼀份好⼯作,再和⼀个好⼈结婚。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真想做到,也是要付出巨⼤努⼒的。学历拿得出⼿、⼯作体⾯、感情稳定,这三条都占⻬的话,就已经超过⼤多数⼈了。
电影《海街⽇记》⾥种下⻘梅树的外婆常常说“要去⾍还要消毒,活着的东⻄都是很费⼯夫的”。⼈也是这样,光是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被⽣下来,活下去,然后死掉,光是这样就很厉害了。”(北野武)
《海街日记》
2.一步步来,缓慢且坚定地前进
日子要一天天地过,事情要一步步地做。
完成重大的目标,要一步一步来,把大的任务拆解成很多小的部分。
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在分享自己的比赛心得时就说:“您知道我们比赛是这样打出来的,不是十一分怎么打,那早着呢,一分分算出来的。当你专注在你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的过程当中,其实你就忘记了你的紧张。”
圆桌派第五季《心战:“把球打到台子上!”》
面对抑郁的负面情绪以及伤痛的情感,我们也只能一步步地去缓解,不能强求自己立马就变得乐观起来。
当我面对那些正在经历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的)抑郁症的患者,我就会跟他们这样说:“想象浴室就在前面。离你只有五步之遥。你看得到,却过不去。”
这时就要先迈出第一步,再走下一步。不要一次去想五步,一次只迈好一步。迈好了这一步,再去走下一步,你终究会到达浴室的。
同理,你也能成功地迈向明天、迈向明年。一步一个脚印。他们或许无法想象抑郁症状能在短期内缓解,但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去想。
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
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心理学书籍《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纪录片《人生果实》把“一步步来”“的生活哲学描述得十分透彻,
“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地生长。”
“从自己能做到的开始,一件件来。缓慢而坚定地前进,慢慢来。”
植物的生长有自己的规律及进程,人也一样。当我们处在成长的特定阶段时,就不要急着去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3.能够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
在电影《美⾷·祈祷·恋爱》⾥,⼥主⾓为寻找⾃我到罗⻢游历,当地⼈对她说你们美国⼈总是太功利太着急,不会享受“⽆所事事的快乐”。
中国⼈也是这样,我们⼀直是勤劳的⺠族,近代以来⼜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更加努⼒,不擅⻓享乐。
但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是活在当下、感受生命的一种方式。专注当下的时刻,就不用沉浸在对过去的懊悔与对未来的担忧中。
“清晨天幕中的一颗星星,溪流中的一个泡沫,夏天云团里的一道闪电,一个回声,一道彩虹,一个幻影,一个梦。”(《初学者的冥想书:从呼吸、走路、吃饭开始》)
当你用心感受时,任何一个细微的小事物都能治愈到你。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再晚去做还有意义的" 。"不过如果是我说,该说再‘早’去做都是有意义的。”
做你想做的⼈。这件事,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成不变。这件事,没有规矩可⾔。你能活出最精彩的⾃⼰,也可能搞得⼀团糟。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我希望,你能⻅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我希望,你能遇⻅⼀些想法不同的⼈;我希望,你为你⾃⼰的⼈⽣感到骄傲。
如果你发现⾃⼰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
-重头再来 -"重头再来" 。
我也希望,你有选择不这样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