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的适应主体讨论

July 13, 2019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的适应主体讨论

《神似祖先》阅读

是读了郑也夫先生的《神似祖先》中的关于“进化”的内容,使我想到了一些关于“适应”的东西,所以写一些内容,对此加以总结记录。

为何要提到“适应”,是因为一个很常见,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本来如此的事情——“进化”。“进化”这个概念存在的前提是有一些存在状态是好的,有另外一些存在状态是不好的,由不好入好状态才算是进化,比如从猿进化成人,从什么都不明白的人进化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如果要反对“进化”的观点,就需要提出“适应”了。“适应”指的是没有什么号或者不好,只有“适应”与“不适应”。但是从这个角度说,“适应”又不是“进化”的对立面了——因为可以说“适应”是“以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为衡量标准的进化。是的,这才是真正的“适应”的意思,虽然看起来赞同了“进化”,但是跟普遍意义上的“进化”确实是不同的,因为其中涉及到了“环境”。

普通意义上的“进化”,大概是很少会谈及环境的,好便是好,进便是进,没有人会说你在这种情况下,进才是进,在别的情况下,这种进可能并没什么用,反而是退了。这也是“进化论”会被很多人误解谣传的原因——他们都忽略了环境的影响,认为人自然是高等的,因为低级动物“进化”才成了人,实际上却应该说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是如此的。这个概念上的“进化”,如果考虑到了特定的环境,就与“适应”相一致了。此乃是生物学上的关于“适应”和“进化”的说法。

天地法则,自然法则,如果说有的话,便是上面提到的“适应”了,适者生存,不管是不是“进化”的,这是对于不包含人类的那些岁月来说的。等到人类社会产生,对于人类来说所需要适应的不是自然环境,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环境,此时“进化”与“适应”的关系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没有进化,都是适应”了。

因为一个关键的因素变了——“环境”,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物理法则,一个生命体是否能活下来,所要考虑的是它所在的那片自然,所处地区的气候环境,这些东西是生命历史上的生命体无法改变的。但是在人类社会,“环境”却有所不同,如果说在自然环境下,“环境”一词指的是气候、地理、周遭其他的生物;那么在人类社会中,“环境”一词指的便是所遵从的文化规则和社会条律、社会身份、与其他的社会成员以及组织的联系。处于“自然环境”的生命体对于环境是几乎没有改变能力的,所以适应是存活的唯一条件;但是处于“社会环境”的生命体是可以有目的地反作用于自己的环境的,所以“适应”不是唯一的在社会中存活的条件。

那么在人类社会里,存在的是“进化”还是“适应”呢?比如朱元璋从贫穷家庭到后面建立王朝,难道这是“适应”吗?这怎么看都应该是“进化”了——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一只小虫子成了天下的真龙。

这里另外一个前提需要说明了,才可以讨论人类社会中的“进化”。这个前提是人类社会中的“进化”和“适应”的主体不是生命体,而是“文化”。意思便是说在自然环境里,一个生物种族的存活与否,是看其是否可以“适应”环境的,如果可以适应环境,那么便可以将基因传递下去。我们说一个生物是“高级的”,其实就是在说它是适合这个环境的,人比猿适合,狗也比猛犸象适合。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迥异,因为人类多了一个在自然界里不存在的属性,就是“智能”,这具体是什么能力,我也不好总结,总归是一种抽象能力。这种能力导致了规则的变化,自然界的规则作用犹在,但对于加入了人类社会中的生物而言,自然界规则的限制远远不如社会的规则,社会的规则。

再来看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其实就是“基因”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的变化周期很长,可以认为在某个时间段(或许是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几乎不变,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里,拥有了这种“基因”的生命体,都拥有这种环境适应能力,大概的存活状态会是相似的,(这个基因的传递过程,就是生命的繁衍)。而以这个目光查看人类社会,寻找与“基因”有相同作用的属性,它在社会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这个属性相同的个体的存在状态也基本相似,这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观”(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就是对世界诸事诸物的看法,比如宗教——佛教便是一个观念,对于社会环境基本一样的个体,拥有同样的“观”的人,其在这个社会环境的存在状态是相似的;一些喜欢玩游戏的年轻人,如果他们的三观一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也会有相同的存在状态。

回过头看刚才的朱元璋的例子,朱元璋从穷家孩子变成帝王,他的观念肯定变了,这是“进化”吗?这不是那么黑白分明好坏一边的“进化”,这是观念的改变。但是朱元璋的这种“观”是一种“适应”的观吗?目前来看不是的,因为朱元璋的“观”似乎还不如曾国藩的出名。如同衡量一个物种是否是适应的,要看物种的数量和状况,衡量一个观念(其与“文化”有相似之处)是否是适应的,只需要看有这种“观”的人有多少。就这点来看,朱元璋的“观”并不是一个很适应的。很适应的“观”,大概有历史悠远的宗教、儒家的一些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现代社会来看的“纵欲”的观点、肆虐的“成功学”的观点等。这些“观”就跟物种的“基因”一样,没有好坏,只是存在着,不过过些时间——几十年——之后还会不会存在,就不知道了,这种东西类似于基因,但又有很多区别,在环境的变化模式、本身的传输方式上、平均变化周期上都相差很多。

所以在野外想过得好,可以祈祷自己有一个适应环境的好基因(比如变成一只细菌),在人类社会想过得好,就得祈祷自己有一个适应这个社会环境的“观”了。

但是对于声明个体来说,基因是否流传了下去,和自己的“观”——也就是自己的思想是否有其他的人继承,都不是那么重要的,毕竟现在人是会衰老的,还未得长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的适应主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