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化符码,解读文学作品 ——读《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借助文化符码,解读文学作品

——读《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从3月11号到3月16号,阅读《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这几天已经在上梳理了内容,担心如果不及时记录,会忘记阅读带来的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是《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姐妹篇。作者托马斯•弗斯特,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他的文学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这两本畅销文学阅读指南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本书出版信息:译者,王爱燕,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19年第9次印刷。

封面有这样一句话:There's the only  story in the world.世间只有一个故事。和以前听说的一句话很像: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们的故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一句,也许你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也就来了。

这本书教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该关注什么,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获得阅读的更多愉悦。在书的前言部分,作者带我们讨论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他说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的关键是:记忆,象征,模式。记忆,就是寻找类似进行类推。象征,是说书里似乎一切皆有象征意义。模式,即辨认故事的模式。这不就是告诉我们专业读者与非专业读者的区别么?阅读这本书,其实也是在学习做一位比较专业的读者,这样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有更多收获,享受到更多更深的阅读乐趣。

怎么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读者呢?这本书好像是作者的27节课,每节课都讨论一个文化符码,来帮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旅程、圣餐礼、吸血鬼、雨雪风霜、季节、疾病……小说中的主题,绕不开圣经,绕不开希腊神话;文学作品的结构、内容和主题,绕不开神话和童话。

文化符码,第一次听说这个短语是在叶嘉莹先生那里,知道是西方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武器。没想到在这本书里看到对具体的文化符码的阐释。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吃饭不仅是吃饭,还表达友好。推而广之,文学作品被创造出来,本质就是一种分享。比如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吸血鬼形象,作者说,鬼魂和吸血鬼的故事,从来不只是讲鬼魂和吸血鬼。只要人类还自私自利,剥削同类吸血鬼,就一直与我们同在。再比如雾几乎总是预示着某种混乱;雪,拒人千里却又让人靠近……

另外,对于一些特别情节,也可以称作符码,其背后也有种种深意。比如文学中两种暴力一类是作者上人物之间实施的暴力,以及某些人物的自残自杀。另一类是所有人物都承受的陈述暴力(作者的暴力)。暴力,可能会关系到心理困境、精神危机以及历史,社会政治方面的考量。(看清暴力背后告诉我们的东西。)文学中的暴力俯拾皆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暴力,别弄清它的含义。还有溺水,在不同的作品中,意味不同,大部分意味着重生。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一切皆政治”,你认同否?想想就是如此,伟大的作品更不能脱离政治。为什么呢?对作家创作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多少了解点只会有助于理解作品,不是因为环境控制作家的思想,而是因为作家写作是正身处这样的世界中。文学几乎总是离不开政治的。

回到封面上那句话,为什么说世间只有一个故事?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从别的文学作品中生长出来的。世间根本没有完全原创的文学作品。所以说世间只有一个故事。这一点对我们的阅读有什么好处呢?一部作品会因为呼应早期作品而获得深度,令读者产生共鸣,读起来令人踏实,因为我们能从中看出似曾相识的元素。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也是在说这一规律吧。

总之,这本书里的27节课,有会心处也有感觉新奇的地方,有很多未曾留意的文化符码。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留心注意,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符码呢。它们,就是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秘密武器,强有力的武器。也因为有了它们,阅读这一行为才会如此有趣和美好。

有时间希望再读一遍。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助文化符码,解读文学作品 ——读《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