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闻夏朝其实就是古埃及 ,如何反驳这种说法?夏朝又是个什么样的朝代,目前的考古停留在什么阶段?
有传闻夏朝其实就是古埃及 ,如何反驳这种说法?夏朝又是个什么样的朝代,目前的考古停留在什么阶段?】
说这种话的人呢,估计连胡夫和图坦卡门都分不清,
他也万万不会想到,那尔迈和拉美西斯二世的年龄差,比你和曹操的年龄差都要大
这种人的印象里古埃及就是一场戏,就是一个模式化印象化标签化的文明,就是一群人在造金字塔拜翼神龙。他不明白古埃及的历史有近三千年,完全超过了夏至秦的中国,亦或是秦统一后的中国。这要怎么去对应单一的所谓夏朝?
他们也不会明白所谓“古埃及”也分为“古-古埃及”“中-古埃及”和“新-古埃及”
如果古埃及是夏朝,那中埃及是不是商朝?新埃及是不是周朝?
夏朝对应的是BC2200-BC1800。这一时期,古埃及已经是金字塔末期。
但是,如果仅仅根据青铜和石头建筑就以为这时候古埃及远远领先中国,有可能远道而来启发中原文明的话,那也太浅薄了。
先说青铜器。中西青铜器与世界青铜文明
在可能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就已成为高等级墓葬中最重要的随葬品。商代晚期的妇好墓随葬青铜器近500件,所占体量和价值是其他随葬品不可比拟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墓葬中的随葬青铜器总量超过1万公斤。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因缺乏青铜等矿料资源,生产和使用的青铜器有限,多为小型工具、兵器、饰件和器皿,且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考古学家伍利(Leonard Woolley)发掘乌尔王陵时发现,这处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墓地埋藏有大量宝石、金银珍宝,随葬的青铜器只有少量小型兵器和器皿。同样,年代在公元前14世纪著名的图坦卡蒙墓——稍早于妇好墓但已属古埃及青铜时代末期,同样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几乎没有青铜器。青铜制品的匮乏使一些学者反思,青铜时代这一概念在中东地区的古典文明中是否适用。
我请大家重点关注其中的兵器部分。可以知道古埃及在青铜兵器上没有优势。甚至到了武丁时期,古埃及兵器在数量上绝对劣势。(妇好的万人队伍在磨刀霍霍)
古埃及,要入主中原,首先就要过石峁古城。他们缺乏青铜兵器,哪来的战争优势呢?青铜器,不过是装饰品。拿来说明文明先进,实在是没有多大价值。
再说建筑。金字塔始于青铜器之前。包括方尖碑、神庙等,可以发现这种石头建筑虽然很宏伟,但依然是简单的堆叠。还远未出现后来罗马时期的拱梁等力学结构。这种建筑技艺,和中国早就出现的夯土技术比起来,并没有什么领先。毕竟石峁古城说明,要玩堆叠石头,我们可以做得更加复杂,更加庞大。
这时候,建筑手段更多是一种被动适应环境。比如在石头容易采集的埃及,石头堆叠常见。还有混凝土在两河合适,但到了中原,就要适应当地的原材料状况,改用夯土、改用木质框架。而木质横梁跨度大,比那种简单石头堆叠要更考虑更多的力学设计。二里头宫殿的立柱跨度,整个宫殿的面积,可以说当时中国的建筑水平足够高。
当然,这里只是说足够高。绝非说中国领先。毕竟后来罗马使用了弯拱等石头建筑的特殊力学技巧的时候,中国很长时间都没有学会。正如评论里面说的,说金字塔是堆叠的,长城也是。说不上谁先进,两者其实真是同一水平的。都是比较直观的建筑方式。没有圆拱那种精巧的思索。
总的来说,我认为谈不上古埃及的先进建筑技术向中原传播的情况。东西都出于相近的较低水平。
评论中还提到了轮子。不得不说,战车作为那个年代的坦克,是很重要的优势。但很可惜,从出土来看,远在文明之前,车轮已经广为传播了。车轮虽好,可惜泄密太早啊。
=================================================
既然建筑和青铜并不是文明的核心区别。那么什么是?农业。
建筑工艺和青铜可以抓几十个工匠就学到。但农业模式,在那个年代只能是大规模人口交流慢慢影响。
而当时中原农耕和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是非常典型的原生文明。而且从农业来说,中原是领先古埃及的。与其说是古埃及过来传播文明,不如考虑是不是中原过去播种了(当然没有,要不也不会同纬度的东西方的农业模式,保持了几千年的差异)。
=================================================
首先,看主要农作物。两河流域、古埃及。那个时候都是小麦。同期,中原地区也有了小麦,但小麦在粮食里面的比例极小。到了二里岗时期,有一个突增尖峰,也不过是8%,这个时期粟、黍、水稻还是黄河中下游的主要作物。(《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而且其实也只是出土了191粒小麦,有可能有巨大的误差)。
而且,小麦是在冬天播种,而冬天粟、黍、稻、豆都不能种。很显然,这是中国人利用小麦盘活闲置农田罢了。上面的论文还提到,小麦虽然在二里岗之前1000多年已经进入中国,但到了二里岗时期,西北并不太种植小麦。相反是黄河下游山东开始先兴起种小麦。
@赤戟 的文章为什么小米没有和大米一样成为主食? - 赤戟的回答也提到,小麦直到战国还是粒食,而且中国人不喜欢食用小麦。
而在BC2000之前,古埃及的主要食物已经以面粉做饼了。
综合一下上面的信息:
1、小麦是古埃及的主粮,中国人不是,而且主要是利用冬天闲置土地种植小麦罢了
2、中国当时的农业文明已经通过多种作物混合来解决旱涝问题。而古埃及还留在等待定期泛滥的单一作物模式
3、中国人是粒食,而古埃及早已是用面粉做饼。饮食习惯差异极大
可以认为,小麦只是作为一个种子传播到了中原。并在沉默了上千年后,由于中国人的混合种植思路,才开始广泛种植。埃及和中原的农业文明是天壤之别。早商中原的农业模式要远比古埃及丰富高级。农业文明从落后地区传播到先进地区,这是不可信的。
虽然不少人用小麦作为文明西来的注脚,但其实在小麦正是那种“技术过来了,但文明没过来”的典范。
不过这里有个小花絮:《农业考古》1999年 第1期《古埃及蚕丝鉴定简报》。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已经有蚕丝了,可见种子要东西传播并不难。但之后几百年,埃及还是没有用多种作物混合耕种来应付气候变化。(后来古罗马的《农业书》记载了他们后来重蹈苏美尔覆辙,出现了加大耕种导致土地恶化的情况)
带来一个技术,一些种子,并不难。但看到了种子和技术的传播方向,就叫嚷着是文化的传播,那就想当然了。
待更
有点累了,休息一下,贴一个YY文,和苏三也是相映成趣啊。
深圳晚报上的4500年前古埃及文化源于中国良渚文化?组图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支在当时可称为相当发达的良渚古文化,经历了1300多年后,像一颗绚丽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阵后突然神秘地“失踪”了,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姜广明由此大胆推断,良渚文化与古埃及文化无论是文字、建筑,还是礼祭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尚不为现代人所知的联系,良渚文化并没有失踪,而是可能随部分远渡重洋的良渚人一起,抵达了古埃及。他感慨地说,中国良渚文化不应该继续徘徊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外。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中国历史教育的原因,大家对中国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自豪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历史学者非常看重汉唐这样的大一统的疆域辽阔武功极盛的帝国,因为可以此来提振黑暗时期民族的自信心。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历史以后,中国人应该如何重拾自信?如何真正凝聚在一起?一开始只能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来实现。
当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国外的历史著作,或者被其它文明所“震撼”,一方面开始对中国多年来非常僵化封闭的历史教育感到反感和厌恶,另一方面可能又想凸显自己的“独特性”或者说是展现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继而开始一味的贬损中华文明。
不论是一味吹捧中华文明还是一味贬损,其实都是不自信的表现。每一个中国人,自近代以来就渴望寻求自己的位置,自己文明的位置。到了今日,我们又该如何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呢?真的非常值得思考。
比如以四大发明为例,实际上国际学界公认的只有造纸术和火药是中国发明的。至于印刷术和指南针,就充满争议。
中华文明相比于古埃及、古巴比伦这样的文明来说,确实起步很晚、一开始也很原始。特别是铁器的出现远远晚于同时期的其它文明。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也是值得今人赞叹的。
文明的比较,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标准呢?我们比较不同文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定位对今日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诚然,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一枝独秀的,但她却有着她的特殊性。我想,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怀有最起码的尊重。看看法国的历史教育,看看土耳其的历史教育,都是在弘扬对本国历史的自豪感。
对于中华文明的争论很多,而且也将延续下去,但有一个论断却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是举世无双的,所以可以这么说,她是当代国家中,拥有最悠久历史的国家,因为她历史的传承,从未断绝。
我为自己还能看懂2000多年前的文字,还能对2000多年前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并能时常产生共鸣而感到骄傲,我深爱着中国的历史。
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说过:For all of us,the key to knowing China today lies in unlocking China's past. 我想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怀着一份尊重,怀着钱穆所说的那种温情与敬意,去面对我们的历史,去思考我们的今天,去展望我们的明天,去与世界各个文明去比较,不卑不亢,不溢美不隐恶不偏激,才是最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