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好像祖先就在面前,祭祀鬼神好像鬼神就在面前。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不如不祭。】


      这段话并不是讲儒家也信鬼神,而是在讨论祭祀的本质。后面“吾不与祭,如不祭”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孔子有事不能亲自去祭祀,让别人代替,别人不敬,还不如不祭。字面意思确实如此,但是我认为孔子是在说祭祀要诚心,心不诚和没祭是一样,哪怕是在祖宗祠堂磕上一百个响头也是假的。另一种理解,按“吾不与,祭如不祭”来断句,将其解释为:孔子不赞同的祭礼,祭了就和没祭一样。我认为这种解释有些强词夺理,似乎是说别人的祭祀还得先经过孔子同意,真的如此傲慢首先就不合礼,其次孔子也不可能参加所有的祭祀典礼。

      在“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一节中,我的观点是祭祀祖先并不是求祖先保佑自己多赚点钱,少生病,而是为了感恩,感谢祖祖辈辈的付出和繁衍。在“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这一节中,我的观点是神明不是死去的亡灵,而是由自己的心产生,一个真正做到礼、义、仁、智、信的人,做起事来就如同有某种力量在保护着,事事都对,事事都好。并不是我要亵渎祖先和佛教、道教所提倡的诸神,相反我是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祭祀的时候我会按照长辈的要求,事无巨细,恭敬庄重;对于老妈所信奉的道佛,我也很支持。结婚日期、搬新家、女儿周岁是否抓周,老妈都会找人算上一卦,逢年过节还会带上全家去寺庙烧香磕头。对于我这种不信教的人来说,卜算的日期和我自己随便挑的日期实际意义并无区别,听从老妈的安排是一种尊重,我看重的是长辈对晚辈这份特殊的爱。

     “祭如在”是从自我出发,在尊重的基础上,用诚心对待祭祀这件事。换一个不太好听的说法,去做一件事,不认真对待,结果肯定不好,自然也无法享受过程的乐趣和成长,对于自己来说,这就如同没事去上刀山下火海,最后除了痛苦一无所得,何必呢?既然这一时间是注定要用来烧香磕头,人也到场了,就让自己处在当下,不求诸神赐予什么,但是可以看作是对面坐着一位长者,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将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既是孝,也是对自己负责。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