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1441】高颎死于寻找共鸣。2022-01-15

11、

六月二十日,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来行宫朝见。

六月二十一日,吐谷浑、高昌都遣使入贡。

六月二十七日,皇上登上北楼,观看黄河渔夫捕鱼,并宴请百官。

定襄太守周法尚在行宫朝见,太府卿元寿对皇帝说:“汉武帝出关,旌旗千里。如今御营之外,请分为二十四军,每日派一军出发,相距三十里,旗帜相望,钲鼓相闻,首尾相属,千里不绝,这也是出师之盛况。”周法尚说:“不对,军队绵延千里,中间又有山川阻隔,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道路阻长,难以相救,虽然有汉武帝的先例,那也是取败之道。”皇帝不悦,问:“那按你的意思呢?”周法尚说:“结为方阵,四面外拒,六宫及百官家属并在其内;若有变起,所当之面,即令抗拒,内引奇兵,出外奋击,以车辆连接为壁垒,并设置为如钩的曲折阵型,这与据守城池,有什么区别!如果战胜,抽骑兵追奔,万一不捷,屯营自守,臣认为这是万全之策。”皇帝说:“善!”拜周法尚为左武卫将军。

启民可汗再次上表,说:“先帝可汗怜悯臣,赐给臣安义公主,供应种种物资,让我们毫无匮乏。臣的兄弟嫉妒,都想杀臣。臣在当时,走投无路,唯有仰视上天,俯视大地,奉身委命,依归先帝。先帝可怜臣之将死,养而生之,以臣为大可汗,回来安抚突厥之民。陛下如今君临天下,还和先帝一样,养育臣及突厥之民,让我们毫无匮乏。臣荷戴圣恩,言不能尽。臣如今已不是昔日的突厥可汗,而是陛下的臣民,愿率部落变改变服装,一如华夏衣冠。”皇帝认为不可。

秋,七月四日,赐给启民可汗玺书,晓谕说:“沙漠以北,尚未平静,仍须征战,你只需存心恭顺,何必改变服装?”

皇帝想要向突厥夸示,令宇文恺制造大帐,其下可坐数千人。七月七日,皇帝于城东御大帐,备仪卫,宴请启民可汗及其部落,表演歌舞及杂技。诸胡人惊骇喜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皇帝赏赐启民可汗丝绸二千万段,其下各有等差。又赏赐启民可汗诸王王规格的路车乘马,鼓吹幡旗,可以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之上。

又下诏征发丁男一百余万筑长城,西拒榆林,东至紫河。尚书左仆射苏威进谏,皇帝不听,二十天修筑完毕。

皇帝征召民间散乐时,太常卿高颎进谏,不听。高颎退下后,对太常丞李懿说:“宇文赟以好乐而亡,殷鉴不远,怎能重蹈覆辙!”高颎又认为皇帝对启民可汗待遇过厚,对太府卿何稠说:“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殊无纲纪。”礼部尚书宇文弼私底下对高颎说:“宇文赟的奢侈,和今天相比,既不是今日更甚?”又说:“长城之役,并非急务。”光禄大夫贺若弼也私议宴请启民可汗太奢侈。他们这些话都被人上奏告发。皇帝认为诽谤朝政,七月二十九日,高颎、宇文弼、贺若弼都被诛杀,高颎的儿子们流放边疆,贺若弼的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事情牵连到苏威,也被免官。高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自从蒙受皇帝寄任,竭诚尽节,引进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都是高颎所推荐,其余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当朝执政将近二十年,为朝野所推崇敬服,无可非议。海内富庶,都是高颎之力。高颎之死,天下人无不伤痛。

之前,萧琮因为是皇后的哥哥,很受亲信和重用,为内史令,改封梁公,宗族堂兄弟以上,都随才擢用,萧氏兄弟,布列朝廷。萧琮性情淡雅,不以职务为意,虽在异乡为客,对北方豪贵,并不低头。与贺若弼关系亲善,贺若弼既诛,又有童谣说:“萧萧亦复起。”皇帝由此猜忌他,于是被免职回家,不久去世。

华杉曰:

高颎雄才大略,为国家立下功勋,却死于“诽谤朝政”,给子孙带来灾祸,实在是令人痛心!对此,我们指责隋炀帝没有意义,因为你不能改变皇上。我们要吸取高颎的教训,做到明哲保身。明,是明于事;哲,是哲于理。保身,一是不同流合污,保自身清白;二是不忤逆皇帝,保人身安全。高颎哲于理,但是不明白事,不是“明白人”。什么意思呢?你进谏没问题,听不听在皇上。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但是,私底下议论,就是不知止,还诋毁损害皇帝的形象,他当然要杀你,要报复你全家。舆论认为“海内富庶,都是高颎之力”,你不能当真,不能认为那是你的资本,不能认为他不会把你怎么样。皇帝杀了你,正是要改变这种看法,让大家看看,没有你也行!

这样简单的事理,高颎怎么会不明白呢?他还是心高气傲,内心里瞧不起杨广。心里装着看法也就罢了,他要跟人寻找共鸣,要共鸣,要排解,找一个知己足矣,他还到处说,到处找共鸣。结果就共鸣到皇帝哪里去了,共鸣的人都被杀了。

高颎留下的教训就是:如果你心怀不满,不要寻找共鸣。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版资治通鉴【1441】高颎死于寻找共鸣。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