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教育如何建高地?河南将这样干! 3月15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奋进十四五 建功新时代”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就职业教育如何建高地答记者问。 河南日报记者: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强调要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推动职教高地建设方面,有哪些谋划?谢谢。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感谢记者朋友们对职业教育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月24日,春节一过,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教大会,楼阳生书记作出批示,王凯省长强调要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服务就业和民生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不仅需要大量科研创新人才引领,更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去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省政府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我省成为部省共建、整省推进的7个国家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份之一。应该说,我省职业教育进入了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实施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匹配“六个一批”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职教高地建设: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感谢记者朋友们对职业教育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月24日,春节一过,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教大会,楼阳生书记作出批示,王凯省长强调要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服务就业和民生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不仅需要大量科研创新人才引领,更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去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省政府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我省成为部省共建、整省推进的7个国家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份之一。应该说,我省职业教育进入了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实施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匹配“六个一批”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职教高地建设: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10种科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 在教案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 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案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 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 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案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案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案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 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案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 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问题刺激上: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案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在刺激策略上,可有以下几种: 01. 语言刺激。即教师以“奇”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精”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美”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艺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02. 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 03. 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04. 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实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心理体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等。 05. 情感刺激。即教师以成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合理调节情感状态来刺激问题对话,以“移情”手法刺激问题对话等。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5在关注差异上: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案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案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 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案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有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 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案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案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 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案原则。 课堂教案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案目标和要求,将教案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案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 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案,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6在动态生成上: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案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案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7在媒体运用上: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案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案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 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案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8在学习评价上: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 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个体内差评价)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 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案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 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 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案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 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 (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 (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 (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 (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10在对待自我上: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案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 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案,反思自己的教案,质疑自己的教案,找出教案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案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案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案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案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案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案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 我们认为,要提高教案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三、王殿军:四大维度,帮助教师掌握“提问”这门必修课 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技术,提问的技术含量能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问水平高恰恰是优秀教师的看家本领。 学会提问是作为教师的必修课,说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学会提问,并且让提问引发深入思考,让提问有价值、有意义。 学会向学生提问 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向学生提问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不是真会、真懂、真理解。 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设问要好。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的问题设得好,就可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既教了知识,又教了方法,还能教会学生思考,这就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 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也许一时半会儿想不明白,还会问老师,老师再根据他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才能共同推动问题解决,提高教学效果。 向学生提问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 比如,数学老师经常讲“一题多解”,学生找到一种方法把问题解决了之后,往往都会很高兴。但是除了某一种解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或者说如果这种解法有点复杂,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如果教师能经常引导学生寻求新的不同解法、更简单的解法,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会得到快速提升。 向学生提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大家都觉得东西往下掉是正常现象,但是牛顿正是由特殊到一般,不断思考为什么,才发现了地球引力和万有引力。 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往往有某种一般性的规律。只有让学生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他才能发现一些一般性的规律,才能逐步具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生提问 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中国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去以后,总爱问孩子今天考试没有、考了多少分、考了多少名。但是在以色列,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在学校问了老师什么问题?”“老师有没有表扬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们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学会了什么、学习的结果如何,而以色列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发现问题。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脑子里都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提出的问题大人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呢? 除了一些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往往是教学生那些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固定的知识、方法和结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记住这些东西,记得越准确越好,时间一长他们的思维就被束缚住了,好奇心逐步消失,问题就会减少,问题少了自然思考问题的机会也就减少了。 要教会学生质疑。一般来说,学生心目中有两个权威,一个是课本,另一个就是老师。课本上写的内容他认为是不能质疑的,老师上课讲的东西也不能质疑。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变成了一个装知识、记方法的容器,不敢也不会质疑。教师不要让学生变成权威的奴隶,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 “追根溯源”。别人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先思考这个问题是真还是假。要鼓励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轻信,更不能偏听偏信,凡事一定要搞清原因。学生要懂得,没有证据只有结论的时候,这个结论往往是应该质疑的。 养成追根溯源的习惯,对学生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是非常有帮助的。有的老师讲数学证明题时,爱说“显然如何如何”,有的学生就会告诉老师:我不觉得“显然”,您给我讲讲到底是为什么?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这个没有什么思维难度,你怎么还不懂呢?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思维就像人的脚步,大人走一步,小孩就得走两步,因为你的腿长,你的步子大,所以你要帮学生把思维的桥梁搭好。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跨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会注意到孩子的理解力差异,不仅引导他们追根溯源,讲解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思维的跨度不能太大,否则学生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难以真正理解。 另外,有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提“无中生有”的问题。就是学生提的问题出乎老师的预料,超出教材的内容,甚至是老师都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分析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查资料,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这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重要方式。 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是否与学科有关,是否显得幼稚,教师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具有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远比问题本身更有价值。 敢于向学校提问 教师不能只关心自己的教学这个很窄的方面,更要关心整个学校的大教育,要跟学校融为一体,关心学校,关心身边的老师,只有关心学校才能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要搞好一班之教育,就要关注一校之教育、一国之教育,乃至世界之教育。教师“问学校”,就是追问学校教育的价值和自己工作的价值,追问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追问的过程中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情怀。 教师应该有给学校包括给校长提问题的意识。不一定要当着校长的面去问,或者一定要向学校写个书面的材料去质询,而是内心要有这种提问的意识。 年轻教师觉得学校的管理,校长的说法,学校的制度、做法有什么不好的时候,都可以发问,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只有思想上认同,行为上才能自觉。 老师常针对学校管理提问,还能促使老师提升教学之外的能力。因为老师不仅要注重专业方面的提升,懂得如何教育学生,懂得如何提升学科教学水平,还应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为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能成为学生的示范。 现在有的年轻教师自己住的宿舍又脏又乱,那他怎么能管理好班级,怎么能管理好学生呢?一个老师,本身就应该成为生活整洁、有良好业余爱好、读书上进的人,老师自己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 善于向自己提问 一个不断叩问自己的教师,他总能发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自然各方面工作会做得更好,进步更快。教师这个职业是教无止境的,永远没有最好。 我在清华大学当教师的时候,每次把原来的教案拿过来,总会发现还有改进的空间。在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进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自己成为“名”教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有更高的境界、宽广的视野和家国情怀。教师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调查研究,再指导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在没有提倡垃圾分类的时候,清华附中初中部的学生们就走访小区,一份一份调查问卷做过许多垃圾分类方面的调查研究,然后提出垃圾分类的建议。教师应鼓励学生真实地面对社会,发现问题并深入探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要立足本职,多思考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特别是要多研究教育的原理性规律。比如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老师应该多思考,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给教学及育人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 老师只有时常问自己并努力去寻求答案,才能成为能面向未来、能应对时代变迁的老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新时代担当精神、有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四、青春期,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的8大理由,很多爸妈看过后开始反思…… 青春期代沟的问题出在哪里?是家长的错,还是孩子的错?其实,所谓“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后面肯定有一对有问题的家长”,父母如果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中遇到了问题,反思是有必要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8大理由,看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什么话要对父母说。这些语言代表了青春期孩子的心声,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孩子不愿和孩子沟通的八大理由 理由1:不关心我内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干涉我的思维,总是要我顺着他们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躯壳,我有灵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脑我也会自己思考。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儿才最重要 爸爸妈妈对我的事情总是不以为然,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现在我有烦恼我根本就不和他们说,反正说了也没用,他们也不会重视我,也不会安慰,有时候甚至还会笑话,说什么“这点儿小事有什么,没关系”。 理由3:对我提各种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 为什么父母要求我们的事情自己却做不到,我们来指出父母的错误那就是顶嘴,而他们用吼叫的口气来教训我们就是循循善诱,在他们眼里,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只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就是够不够听父母的话。 理由4:没耐心听我的真实想法 我根本没有办法和爸爸妈妈说话,对我的一些意见,他们总认为很荒谬,是狡辩、找借口,许多事情他们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也从来不愿听我的解释。 理由5:跟我“聊天”,话题只有“学习” 父母除了每天给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没完没了地问我学习的情况,这样让我感到很厌烦,总感觉话不投机。在家里爸妈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把学习搞好,什么成绩了、作业了、考试了、分数了…… 理由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气和他们说心里话的时候,他们总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还会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后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我,实际上只有我赞同他的观点,他们才不会继续说下去,如果我不赞同,他们就会一直往下说,直到我很不乐意地接受为止。其实,我更希望能够平等的交流,即便我的某些想法他们不接受,也能够尊重我表达的权力。 理由7:用发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静气的教育 上周刚开完家长会,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顿。其实,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学校犯了错误,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对,如果平心静气地跟我沟通,我会更愿意改正的,谁不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理由:8:最后,如果我做了父母…… 如果我以后做了家长,我不会每天都对孩子板着一张脸。我会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谈心,让他把心里的想法和委屈都讲出来。一个能够理解我们、能和我们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么渴望和需要的啊! 如何和孩子沟通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这个技巧并不仅仅是个人意见,更是太多孩子的呼声。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喜欢做主包办,劳心劳力的结果却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还要受到埋怨。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替孩子考虑,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更是一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最直接的表现。家长因为经验丰富,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很多时候确实是捷径,可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捷径恰恰不是孩子们需要的。 家长说是为孩子好,孩子说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家长说学这个今后有前途,孩子却说“不喜欢,没兴趣”。 比如说爸爸妈妈一定要儿子学一样乐器,并且根据他们的喜好选择了钢琴,还貌似理智地对孩子讲:“我们并不是要你学到什么水平,也不要你成为李云迪、郎朗。弹钢琴对陶冶情操、磨练气质很有好处,甚至有的人说弹钢琴的人智力水平都更高!你就给我好好学吧!” 于是,花费大价钱买来钢琴,更是日复一日接送孩子学琴、练琴。可孩子从一开始就明确表达了不喜欢的态度,父母就是这样选择了无视,或者说选择了用大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无视任何反抗。其结果就是,学琴半年,孩子越发没兴趣,家长也没了热情,琴技也一点点荒废了。 无论是在指导学生选择兴趣爱好也好,选择报考的高中也好,家长一定要记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交流不要专制,要沟通不要独裁”。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准确、不恰当的成分,家长不要俯视,而要平视,要以沟通与协商的方式求同存异。“当我发现他们能尊重我时,我也是会讲理的”。 第二、不要在饭桌上教育孩子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件温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语也不会觉得尴尬。然而不少家长却宁愿打破这种沉默,也要利用这种轻松的氛围来教育孩子。 常见的是,父母们喜欢趁着吃饭时间对孩子或是问东问西,或是大讲道理,一番说教,或是不断责备。 所以,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饭桌教育”。在这个时间点来对孩子进行说教,不但不能让孩子更听话,反而会让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这会直接导致孩子没有食欲,消化不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厌食症,健康状况堪忧。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问或是责怪,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扩大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影响亲子关系的沟通。 严重的,导致孩子一到吃饭时心里就会高度紧张。时间久了,产生某种心理疾病。 到了餐桌上,就应该先放一放。过多地追问孩子的在校表现,或是考试名次,只会招致孩子的反感。 在饭桌上,适合最简单的交谈。想要孩子多主动和父母说话,就要营造说话的愉快氛围。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学校发生的好玩的事情,这会带动孩子的快乐情绪,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或是,问问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多去真诚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说说最近看过的电视剧或电影,收获到了什么。或是,这几天有没有结交新的朋友。或是,学校里的饭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第三、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反观现在的家庭沟通方式,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 这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确。说的直白一点,很多家长“屈尊”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还是要教训孩子,还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这种完全专制、独裁的指挥棒不得不说也是孩子的悲哀。他们应该有形成自己独有价值观的机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教育,而是要理解、倾听。 “倾听是高明家长的必备技能”,但能实现倾听的前提一定是家长能够得到孩子的信任。只有以信任为前提,孩子才肯向家长倾诉,家长才有倾听的机会,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们切记,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 要记住,孩子的敏感性是天赋,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性尤其强烈。倾听是为了了解孩子的需求,那么在有效倾听后,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长的方案,家长要有妥协,要有商量,要给彼此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