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的不光有慈禧太后,而且大多不是坏女人

说到垂帘听政,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恐怕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慈禧那个老……那啥吧?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香港导演李瀚祥执导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等影片曾风靡一时,给尚且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凡是提起“太后”、“垂帘”等词汇就会引起强烈的反感和排斥情绪,而慈禧太后则在我心目中跟垂帘听政划上了等号。

当年看过这个片子的,现在起码有40多岁了吧?

事实上,慈禧既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后妃身份干政的女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哪怕是她最遭人痛恨的那些丧权辱国的事迹,客观的讲也算不上是最恶劣的。只不过这货所在的年代距离今天更近,造的孽让人更加感同身受,所以才更招黑罢了。

比如说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就是个比慈禧更大的祸害,差点让我们民族的文明史为之断绝。

垂帘听政的起源更是跟慈禧无关,而是始于比她牛叉十倍百倍不止的那位武“天后”:

“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武则天之前,皇宫里女人们都老老实实的不管男人的事。那时候的她们更飒、更猛,压根不屑于用一道破帘子遮掩自己,而是敢于直面朝臣和天下。

所以那时候的太后们犯不上垂帘听政,人家直接临朝称制。

在唐朝之前,太后称制用不着隔道帘子,而且还可以跟小皇帝并排坐

所谓临朝,就是要执掌国事;所谓称制,帝王之令专称“制”、“诏”,这就是要行使帝王的权力。在中国的传统认知中,应该是“男主外,女主内”,后宫不得干政是条铁律,谁敢往出蹦跶就是乾坤颠倒、就是牝鸡司晨,那一定是凶祸之兆,必定会国将不国。

事实上这就是扯淡。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起,一直到大清朝的隆裕太后累计共有30多个女人公开的临朝称制。这也意味着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起码有超过十分之一的时间里,在我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的所有男人女人们,都归一个女人管。

仅我查到的就有32个女人统治过这片土地累计达343年之久

而且这还没算上那位“则天大圣皇帝”。


那些干政的太后们未必比男性皇帝干得差,名声不好主要是因为士大夫论人不论事的恶习。

几年前有部名为《芈月传》的电视剧曾经大火过,剧中由孙俪饰演的女主角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并不叫芈月,而是名为芈八子。

宣太后并非姓芈名月字八子,人家就叫芈八子

这位秦惠文王嬴驷的嫔妃、秦昭襄王嬴稷的亲妈死后的谥号为“宣”,因此也被称为宣太后,是史书所载的中国太后第一人:

“《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事物纪原·卷一》)

而且这位中国史上的第一位太后还以身垂范,给自己的无数后辈同行们展示了一下什么叫太后专权——她勾结弟弟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儿子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把持秦政长达41年,甚至一度到了国人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的程度。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可怜的嬴稷在范雎的帮助下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逐走,这才得以亲政,而此时他已经55岁了。

不过宣太后其实干得并不差。在她的治下,秦国挫败了齐、赵、韩、魏、楚五国的合纵攻秦,还诱杀了义渠王、灭了义渠国,彻底消除了西部隐患,为后来秦国的大举东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宣太后与义渠王之间的那些八卦确有其事,但没那么狗血而且更加血腥冷酷

芈八子是史上第一位太后,而吕雉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

秦灭六国之后,始皇帝首创帝制,理论上他的大老婆就应该是“始皇后”。不过可能是因为童年阴影的缘故,始皇帝对女人充满了不信任感,终生未立皇后,因此吕雉才得以侥幸斩获这项殊荣。

不过吕雉也不是省油的灯,堪称是史上最厉害的女人,这才与那位“则天大圣皇帝”并成为吕武。

不过我却很同情吕雉,因为无论是哪个女人摊上了刘邦这样的渣老公,都难免会心理变态。

这位汉太祖在未发迹前其实就是个地痞无赖,遭到了家乡人的一致嫌弃,以至于都30多岁了还娶不上媳妇。后来有个外乡人吕公被他一通忽悠,这才把宝贝女儿吕雉嫁给了他。

史书中说吕公“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才把吕雉嫁给了刘邦——对这个说法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大概率是太史公根据结果倒推并神化过程的一种春秋笔法。毕竟吕公是个大富翁,而刘邦是个老光棍+穷鬼+泼皮,老吕的脑袋里得进多少水才肯将未满20岁的宝贝女儿嫁给这种人?

单纯从婚姻的角度,吕雉嫁给刘邦就是一场悲剧

作为一名资深地头蛇,我怀疑老刘是使用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游侠手段”,才逼得吕公嫁女。

哪怕是娶了好人家的闺女,刘邦也表现得毫无责任感。这货照旧有钱了就跟一群狐朋狗友喝酒赌钱,没钱了就到处坑蒙拐骗,反正根本不管老婆的死活。生活拮据的吕雉只好一边奉养公婆、哺育儿女,一边把自己当男人使唤,拼命在地里干活。后来刘邦因为犯罪而亡命天涯,吕雉又得长途跋涉去给这个死鬼送衣送饭——反正那时的吕雉简直贤惠得一塌糊涂,堪称是贤妻良母的典范。

不过刘邦对此非但毫无愧疚之心,还心安理得的当起了渣男。

在迎娶吕雉之前,刘邦就有个老情人曹氏,还生下了后来的齐惠王刘肥。对此,吕雉选择了忍耐,直到刘邦死前都没有对刘肥有任何苛刻之举。

等到刘邦玩起了造反、终于发达了以后,吕雉非但没过上好日子,反而更倒霉了。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楚汉大战,结果汉军大败,刘邦再度发挥特长独自逃窜,至于老婆孩子啥的自然是弃之如敝屐,统统丢给了项羽。

老婆当了俘虏,却正合刘邦这个老渣男的心意,因为此时他有了新宠戚夫人,正嫌弃黄脸婆吕雉碍眼呢。等到两年半后项羽放了吕雉,老渣男更是将其远远的扔到了后方,自己在前线一边跟项羽打生打死,一边跟戚夫人你侬我侬。

在刘邦眼中,女人不过玩物,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

这些吕雉都忍了,可是“妇人弱也,而百为母则强”(《新民说·第七节·论进取冒险》)——等到刘邦被戚夫人的枕头风吹昏了头、打算对吕雉的亲生儿子下手时,她终于炸毛了。

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打算废掉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吕雉在走投无路之下逼张良献计,请商山四皓出山劝阻,终于保住了儿子的储位。而等到刘邦死后,憋屈了大半辈子的吕雉就爆发了,开始了残酷的报复。

比如她的头号死敌戚夫人,就被吕雉弄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音zhì,即猪的意思)’。”(《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在《垂帘听政》等影视作品中,都有关于慈禧太后残忍迫害情敌“丽妃”的详细描写。比如拔光头发、剜去双目、割掉舌头、熏聋双耳、斩掉四肢再装进酒缸里养着不使其死去……其惨状绝对堪称是许多人的童年阴影,不过这都是瞎扯。“丽妃”的原型是咸丰皇帝奕詝的宠妃、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慈禧跟她的关系十分融洽,在奕詝死后对其一直礼遇有加。而且最后他他拉氏也是寿终正寝,根本就没有遭受过任何虐待,更没有被弄成“人彘”。

至于那些影视剧,就是为了体现慈禧的善妒狠辣,才移植了吕雉收拾戚夫人的这段故事,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个被装进罐子里的“丽妃”,曾是我的童年阴影

干掉了情敌,刘邦跟其他女人生下的“野种”自然也不必留着。于是刘邦的7个非吕雉所生的儿子中,她毒杀了刘如意、逼死了刘恢、幽禁死了刘友,再杀了刘建之子,绝其嗣、除其国,又试图故技重施毒死刘肥,可惜功亏一篑……

刘邦活着时,宣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结果他一死吕雉就遍封诸吕为王。要是再多给她几年时间,弄不好还会谋个朝、篡个位,根本轮不到武则天始称女帝。

因此,史书上对于吕雉的评价大多负面,而且还成了许多帝王教育接班人的反面教材:

“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但事实上,吕雉虽然对老刘家心狠手辣,但却是一位合格乃至于优秀的统治者。在她临朝称制期间,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大汉朝的国力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要是没有吕雉打下的基础,后来的文景之治即便还会有,过程也会艰难许多。

其实像吕雉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在历史上搞过临朝称制的太后们,真正祸国殃民过的其实没几个,起码比那些既昏且暴的男性皇帝出现的概率要低得多。相反,像吕雉、褚蒜子、文明冯太后、武则天、萧绰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例子倒有不少,剩下的基本是无功无过或者功过相抵。但为啥她们的名声普遍都很糟糕,以至于后人一提起女人干政就仿佛大祸临头?

一提起后宫干政很容易就让人想起“老佛爷”——其实历史上这样的反面例子并不多

原因很简单,无非是屁股决定立场而已。在那个普遍遵循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时代,连男女平等都无法接受,又怎么可能容忍让一个女人骑在天下人的头上?而且这不仅仅关乎尊严,更关乎利益。

于是掌握了舆论话语权的男人们无不对女人干政深恶痛绝,并且编造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谎言,仿佛女人一沾染上权力地球就得毁灭,人类必将灭亡:

“霓墯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所谓霓墯,就是指秋蝉蜕皮;鸡化,则是母鸡变成公鸡,都是正常的生物现象。不过古人不懂这些,就算懂也得装作不懂。因为一旦遇到这类不常见的“异象”,他们更愿意往“天怒人怨”的方向扯,然后再把黑锅扣到他们看不惯或是不喜欢的人头上。

毕竟,论人不论事、拿天灾人祸当借口打击政敌才是儒家士大夫的拿手好戏。


太后干政固然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但这不是身为女人的错,而是那个时代无法避免的结果。

但凡是正经王朝的正经皇帝,大多非常重视对于接班人的培养,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所谓的“帝王教育”。就拿清朝的皇子皇孙来举例:

“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穉课简,午前即退直,退迟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养吉斋丛录·卷四》)

啥意思呢?就是皇子皇孙们凌晨4点就得起床上自习,6点钟正式开始上课。而且没有课间休息和午休,一口气连上10个小时的课,到下午4点放学也是常事。至于寒暑假、双休日,那纯属做梦!而且这种苦逼的日子近乎永无尽头,一年下来只有元旦(即春节)可以放假,还有除夕及前一日能放俩半天……

很多人嘲笑乾隆皇帝的“打油诗”,其实他的文学水平在今天没几个人比得上

可能有人怀疑这帮娇生惯养的龙子凤孙会偷奸耍滑、会厌学旷课,其实这种可能性很低。比如康熙皇帝每天都会从百忙中抽出时间跑过来督查子孙们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有人不好好学习,罚抄书、打屁股都是轻的,万一惹来老爹厌恶,还怎么玩“九子夺嫡”?

与之相比,现在成天叫苦学业负担太重的中小学生们,像不像是活在天堂?

可是结果如何呢?都说清朝无昏君,可是除了康雍乾外剩下的大多是平庸之辈。这还算是好的,其他王朝比起清朝来,只会更加不堪。

倒不是我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只是帝王这种职业似乎真的跟文化水平关系不大。所以唐朝诗人章碣才会感慨“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始皇帝应该没有李斯的文化水平高,汉武帝刘彻作赋肯定不如司马相如,唐太宗李世民经常被魏徵喷成狗,明太祖朱元璋跟宋濂比起学问来,大概就相当于小学生跟社科院学部委员间的差距。

但要是这些明君雄主把帝位传给这些学问达人,估计天下大乱都是轻的,国破人亡也未可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女人来主政,似乎也没啥大不了的。

在古代女人接受的“正规教育”,大概除了相夫教子外也没啥了

古人崇尚“女子无才就是德”,所以哪怕是出身优渥家庭的女人,能识字,读过几本《女诫》、《内训》、《女论语》之类的大抵都可以称之为才女了。在这方面,古代的男人对女人宽容得近乎没有底线。

当然所谓宽容的目的,就是让女人“无才”,这样才能维护男人高高在上的虚荣心。

于是,哪怕是那些后来临朝称制、骑在了男人头上的女人,史书中对其成长过程的记载也往往令人喷饭:

“(萧绰)早慧。思温(即萧思温,萧绰之父)尝观诸女扫地,惟后洁除,喜曰 :‘此女必能成家!’”(《辽史·卷七十三·列传第一》)

正是这个以扫地扫得干净出名的萧太后,近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辽国的中衰之势,实现了中兴,并带领契丹人走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将辽国218年间的9位帝王加到一块,也未必强得过这位“扫地萧”。

可就因为萧绰是个女人而且还把持了辽国的军政大权,于是就连被契丹人屡屡打成狗的北宋君臣都莫名的有了信心,觉得契丹人要完犊子了,否则怎么服一个女人管:

“今契丹嬖臣擅轴,牝鸡司晨,单于闭幽,权移于母后,于越强大,地处于嫌疑,犬羊之众虽繁,攻夺之形已兆,况滔天滑夏,极恶穷凶。”(《宋会要辑稿·蕃夷一·辽上》)

结果如何?萧绰回手就给了北宋君臣一连串的耳光,并用一纸澶渊之盟将其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北宋君臣瞧不起“扫地萧”,结果被回敬了一纸澶渊之盟

不过就像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的近500位皇帝中,秦皇汉武及唐宗宋祖之流毕竟是少数一样,大部分曾临朝称制过的女人们,或许天生就擅长权谋之术,但论到治国平天下,尤其是开拓进取、再造中兴什么的,还是差了点意思。

比如萧绰。在决定宋辽两国国运的澶州之战中,辽军虽然孤军深入,有随时被截断后路的风险,但宋真宗赵桓几乎是被宰相寇凖挟持着亲征前线,随时有崩溃之险。在这种情况下,萧绰要是再果决些、多点赌性,大宋朝弄不好就得提前百余年被撵到江南去苟且。只可惜(或者说是幸运)最终还是保守软弱主导了萧绰的选择,一纸澶渊之盟虽然给辽国带来了面子和岁币,但百余年的和平也彻底耗尽了契丹人的尚武之风,最终被女真人如摧枯拉朽般一扫而平。

因此也可以说,辽国的国运成也萧绰,败也萧绰。

再比如武则天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牛叉的女人,她在军事上固然有重复安西四镇之功,但由于对外政策的反复无常,导致对突厥、吐蕃和契丹的几场战争可以说是失大于得。总体而言,自初唐以来的开疆拓土至武周基本终结,而且复辟之后的李唐王朝也基本继承了她的这一保守路线,实际上放弃了对塞外疆土的经营,并最终演变成了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内敛性管理体系——藩镇体系。

就连武则天这个堪称史上最大气的女人,也有其保守和不够果决的一面

还有那位被史书吹捧为“女中尧舜”的高滔滔。这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看管老公上的高太后(在宋英宗赵曙的一生中,在事实上也只有高滔滔一个女人),其实很难说她有什么政治理想。只是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喜欢王安石这个人的原因,便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毁掉了她儿子(宋神宗赵顼)为之奋斗终生的新法,从而获得了司马光等保守派大佬的一致好评。

与之类似的还有高滔滔的儿媳妇向氏。跟她婆婆一样,向氏也没啥野心,但同样看变法派不顺眼(这也不奇怪,婆媳俩都是权贵出身),不过这回遭讨厌的对象换成了章惇。所以在宋哲宗赵煦驾崩,向氏临朝称制决定老赵家谁来接班这个问题时,就处处跟章惇作对——章惇认为应当按照立子以贵的原则选简王赵似,向太后就力主立子以长;章惇说那就选年纪最大的申王赵佖,向太后又说赵佖是个瞎子没资格;而章惇认为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于下”(《宋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向太后就死活非得让赵佶当皇帝不可。

事实上向太后跟赵佶并没啥亲密的关系,后者即位后她就立刻撤帘还政,从此退入内宫不理政事。可以说向太后坚决推荐赵佶即位,纯粹就是为了跟章惇怄气而已……

而向太后任性的后果也是众所周知,赵佶凭借一己之力活生生的把北宋给整没了。

王安石变法若是能坚持下去,北宋未必没救;而要是除了瞎扯淡百无一用的赵佶没登上皇位,女真人也未必就能搞出个靖康之变。可是这些后果该由高滔滔和向氏来承担吗?或者说我们该指责她们婆媳俩做恶吗?恐怕也不能。毕竟这二位只是身份高级了些的家庭妇女,临朝称制只是她们在迫不得已下的兼职,在一无政治理想二无治国理念的情况下,她们只能凭借本能和自己的好恶决策,至于会得到个什么样的结果那就只能随缘了。

高滔滔和向氏并非恶人,只是治国超出了她们的能力范畴,只能凭本能好恶决断

哪怕是慈禧太后,从结果论而言自然是罪大恶极。但考虑到她的出身经历和教育背景,能够凭借自己的权谋本能为大清朝续命数十年,就算换个男性皇帝来恐怕也不会比她高明到哪儿去。

不过但凡是个女人掌握了那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必然有毁谤傍身。哪怕她做得比任何一个男人都好,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不同,这是那个时代无法改变的现实。

有意思的是,明朝是所有大一统朝代中唯一未曾有过后宫干政的王朝。这主要是因为大明朝的开山老怪朱元璋非常善于学习和总结历史教训,给子孙们立下了祖训:

“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夤缘为奸,不利于国也。”(《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洪武三年五月乙未》)

因此明朝皇后大多是中低级武将、文官甚至民间出身,能力更差、娘家更难以支持不说,还被朝中的文官士大夫盯得死死的,想在皇帝交接班临时垂个帘的机会都没有。这下子没了女人捣乱,大明朝是不是该无灾无害、君明臣贤了呢?

怎么可能!先别管那些比之两宋更加不堪的文官士大夫,就看看那些皇帝——贪吃的、好色的、斗蛐蛐的、干木匠活的、炼丹撸猫的、死宅家里不出门的……但凡能多出几个正常点的皇帝,哪怕是像清朝的那些平庸之辈,大明朝起码也能续命百年。

皇帝好坏可以跟任何因素有关,唯独跟性别无关

或者说要是没有老朱的祖训,大明朝也能冒出几个吕雉、萧绰、武则天的话,甚至慈禧都能凑合——只要不碰上洋鬼子,这娘们的权谋手段还真不赖。如此一来,我觉得闯逆未必能成事、建贼也未必能进关。


最后扯个闲篇——那些没有临朝称制的名分、却在实际上干政的女人,其实更能折腾。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男人是天然的主宰,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在此期间却冒出来30多个女人累计统治了这片土地长达343年,在时间上超过了史上除了两汉以外任何朝代的国祚。

不过临朝称制对于这帮太后们而言,在本质上只是个临时兼职的工作而已。而且只有在皇帝年幼、多病或者干脆是暂时没找到人接班的情况下,让她们临时行使一下皇帝的职权而已。

临朝称制是个临时性工作,也基本不可能转正,除了武则天例外

当然,权力是最能勾引出人的欲望和野性的东西,而且不分男女。所以必然有那么一些临朝称制的太后打算把自己的“临时工”身份转正一下。可是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样的努力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哪怕她们死把着权力不肯放手,基本上也是把这个“临时工”干到死的结局。

毕竟,历史上的则天大圣皇帝,唯有一人而已。

而且能当上这个“临时工”都得凭运气。要是赶上皇位既未空悬,皇帝也不年幼,而且还身体倍棒、吃嘛嘛香,那么即便贵为太后理论上也没有沾染权力的机会,只能老实的在后宫蹲着。

但权力是如此的诱人,再加上历朝历代的皇帝又不得不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所以总有一些抑制不住野心的女人要站出来搞搞事情。

虽然没有临朝称制的名号,但事实上她们制造出的影响力一点也不弱于前边提过的那些女人。

由于篇幅的限制,以下只以三人为例,分别是西汉孝文皇后窦猗房、西晋惠皇后贾南风和清朝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窦漪房差点夭折了文景之治、搅黄了汉武新政

窦猗房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育有二子一女,即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和馆陶公主刘嫖。可能是后来因病失明导致失宠的缘故,窦漪房的心理难免有些扭曲,所以等到刘恒死后就开始闹妖。

当妈的一般都溺爱小儿子,窦漪房也不例外,而且还溺爱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居然要求刘启不要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兄终弟及。这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景帝一朝除了七国之乱外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

窦漪房信黄老,作为大孝子的刘启就只能领着满朝文武跟着念道经,谁不服就甭想升官。有个叫辕固的儒生对此不以为然,恼羞成怒的窦漪房就把他撵进兽圈里跟野猪肉搏,上演了一幕西汉版的《角斗士》——幸亏刘启偷偷塞给了辕固一把剑,而且汉朝的儒生又不是宋明的那种废物,大多文武双修,这才打败了野猪保住了一条性命。

等到刘启驾崩,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接班以后,窦漪房依旧不消停。刘彻欲振作国势,推行新政,而窦漪房则倾向于保守派。于是哪怕没有临朝称制的名头,她依然大肆干涉朝政,将新政派的干将赵绾、王臧弄死,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然后让许昌当了丞相,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将新政统统废除。

对此,仍旧被一个“孝”字所困的刘彻束手无策。要不是窦漪房死得早,后来的武帝新政、反击匈奴弄不好都成了泡影,中国历史会不会因为一个女人变成另一副模样?

而贾南风能成为一国之后,本身就是阴差阳错下的结果。

贾南风不但是史上最丑皇后,还是最祸国殃民的一个

古时男人娶老婆的基本原则是“娶妻娶贤,纳妾纳色”,皇帝找皇后自然也是这个标准。不过皇后嘛,身为“国母”形象自然不能太差,同时还负有生产制造帝国接班人的重任,自然是不能丑的——要是皇后长成丑八怪,皇帝见了就想呕吐,那还咋生儿子?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后可能会相貌平庸,但基本没有长得倒人胃口的。不过贾南风却是个例外——若论比丑,这个女人要是自认第二的话,那么没一个皇后敢称第一:

“初,武帝欲为太子取卫瓘女,元后纳贾郭亲党之说,欲婚贾氏。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啥意思呢?就是司马炎打算为儿子司马衷迎娶卫瓘的女儿为太子妃,可是皇后杨艳接受了贾充妻子郭氏的贿赂,就强烈推荐贾家女。对此司马炎不屑一顾,认为卫氏女不但贤惠擅生养,而且还是白高美,贾家人善妒不说还生不出儿子(贾南风的爹贾充就养活一个儿子,女儿倒是生了一大票),而且个个都是黑矮丑,当然要娶卫不选贾。

不过司马炎还是受不了杨艳的枕头风,最终接受了贾氏女。

请注意,这里的贾氏女指的是贾充的幼女贾午,仍然不是贾南风。不过此时贾午刚满12岁,样貌身材更加拿不出手。贾充担心被退货,这才拿贾南风来凑数。

司马炎不是什么明君,倒很适合当算命先生。他对贾南风的种种评价,后来都成了真。

司马炎的一次妥协,等于是间接终结了西晋王朝的命运

我们都知道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问出“何不食肉糜”的史上最著名的傻子皇帝。所以在司马炎挂了以后,这货根本无法履行皇帝的职责,朝政大权彻底被皇后贾南风所把持。

而且贾南风果然生不出儿子,于是她就疯狂迫害那些能生的——凡是司马衷的嫔妃有孕,她就“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引用同上)。好不容活下来个司马遹,贾南风又想尽办法废掉他的太子之位,然后遣人杀之。

而这也成为引发八王之乱的导火索。

当然,八王之乱这种搞得华夏文明差点绝种的大事件,光有一个太子当祭品是不够的。于是贾南风再接再厉——她先是因妒忌杀死了太后杨芷和太傅杨骏,又任用司马诸王和贾氏外戚为政,并怂恿其内斗,最后杀掉了司马亮、卫瓘和司马玮。

贾南风的昏聩暴戾不但激怒了司马诸王,也激发了他们的野心。于是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矫诏遣齐王司马冏发动宫廷政变,抓捕贾南风并将其毒杀。

贾南风乱政放出了司马诸王这群无法无天的恶魔,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则彻底抽干了西晋王朝的血脉,引发了五胡之乱和持续300多年的分裂与战乱,差点断绝了华夏文明。

八王之乱又引来了五胡之乱,那是个让人不堪回首的时代

所以在前文中,才会说贾南风其实是比慈禧更大的祸害。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我孝庄”或者是那个“大玉儿”,而且她的“博尔济吉特”这个姓氏,在此前还有个更有名的译法,叫作“孛儿只斤”。

孛儿只斤,那可是铁木真的姓氏,唯有蒙古的黄金家族才能拥有的姓氏。

自铁木真创立蒙古帝国,蒙古铁骑横扫了欧亚大陆,仅在东方就灭掉了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哪怕在他们衰落以后,仍然能折腾得大明朝终生不宁,结果却被满洲人一战而没,这是为啥?除了满洲人很能打以外,另一大利器就是联姻。

比如清太宗皇太极的9个高品位后妃中,姓博尔济吉特就有6个,布木布泰就是其中之一,她还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哲哲的侄女、宠妃海兰珠的妹妹。虽然皇太极并不怎么喜欢她,但架不住布木布泰生了个好儿子,那就是后来的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所以在皇太极驾崩后,布木布泰实现逆袭,超越姑妈哲哲成了皇太后。

于是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开始,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布木布泰虽然并未直接干政,但却影响了清朝国势近50年之久。

这个“我孝庄”真能让有历史洁癖的人疯掉

首先,皇太极死得非常突然,并未预定储嗣,于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本是他的弟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在二者争执不下之际,正是布木布泰主动联合多尔衮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福临推上了台。当然这也导致多尔衮权势大增并摄政多年,还传出了“太后再嫁”的丑闻,只不过当年的诸多是非现在都说不清了而已。

其次,在福临亲政以后,布木布泰开始抽疯,最终逼死了儿子(详见《顺治皇帝与董鄂氏的传奇爱情,其实源自一场母子相斗的宫廷悲剧》)。

布木布泰毕竟是个如假包换的蒙古人,哪怕成了满洲人的太后也不能改变她对娘家认同和偏爱。于是出于政治需要和对儿子的控制欲,她开始没完没了的往福临的身边狂塞各种姓博尔济吉特的女人——福临刚即位,布木布泰就把自己的亲侄女孟古青指定为皇后。结果这对帝后婚后感情不和,福临宁可承受巨大的压力也要把孟古青废掉,可是“我孝庄”心如铁石,哪能让儿子得逞?于是又把两个姓博尔济吉特的侄孙女送进了宫。

事实上,在福临19个有品级的后妃中,姓博尔济吉特的就有6个,其中4人可以确定是布木布泰家的亲戚。

对此,叛逆心极强的福临做出的反抗有两个:其一是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他的“白月光”董鄂氏,其次是冷落所有姓博尔济吉特的女人——在福临所生的8子6女中,没有一个亲娘是姓博尔济吉特的……

董鄂氏成为福临的心头好并不奇怪——只要不是老娘指定的、不姓博尔济吉特就好

清朝皇帝多情种,福临就是典型的一个。所以在董鄂氏死后,他崇佛、厌世以及早逝其实都与那些姓博尔济吉特的女人有很大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当然就是布木布泰。

最后,在福临早逝(尤其是没留下博尔济吉特的种)、玄烨即位以后,布木布泰似乎心灰意冷,不再试图控制孙子,转而悉心教导和支持,这才有了后来的贤后之名。

可以说,康熙大帝所取得的成就中,布木布泰是有一份功劳的。因此玄烨对她非常的尊敬和孝顺,并留下了极高的评价: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三十一·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乙巳》)

当然,布木布泰也没忘了继续往玄烨的身边塞博尔济吉特家的闺女。只不过这回她比较克制,有明文记载的只有一个侄女和一个侄孙女,即康熙帝的慧妃和宣妃。

不知是玄烨有意为之还是凑巧——这位高产的大帝一生诞下35子20女,依旧没有一个的亲娘姓博尔济吉特。

你可能感兴趣的:(垂帘听政的不光有慈禧太后,而且大多不是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