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和育儿过程中那些“不需要”“不合适”道别

最近在搬家、换工作,突然发现这个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家里已经堆满了东西。收拾的过程中,我又一次体会到物品的买入价格、使用价值和我的心理价值之间的巨大差异。有收拾就自然有取舍,在取舍之间,我渐渐了解到什么对我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让我真正愉快的,而什么是我因为各种外界的声音被动或者无意识拥有的。

收拾东西,是和过往道别,也是重新认识自己。

《断舍离》这本书说的是通过整理自己身边的杂物,来重新让自己周围的空间流动起来,让自己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所以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想想我们为孩子安排的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你是否也会有那种看着塞得满满当当的橱柜却不知从何处开始整理时的无力感和压迫感?当我们长久处在堆满杂物无法自由呼吸的空间中,我们会很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那当我们的孩子长久处在时间被完全占据没有一点灵活度的环境中,是不是也同样很容易变得压抑无助呢?

断舍离始终在强调的是一种流动感,是由于时间、空间上的通畅所产生的一种自在呼吸感。就仿佛站在海边的巨石之上,看着无垠的海面,顺着海潮的起伏,随时可以迎着海风起舞的自在感。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欲望爆炸的时代,常被不知从哪来也不知要往哪去的浪潮裹挟着,这股浪潮影响我们的购物,我们的生活,同样也影响我们的育儿理念。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拥有的越来越多,却依然不满足、不快乐,仿佛被生活绑架,充满了无力感和窒息感。我们也在无意识中把这种无力感和窒息感转移给了孩子,把我们的焦虑挤满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不论是生活还是育儿,我们也许都需要来一场“断舍离”。



1. 哪些东西需要断舍离

“断舍离”常常从杂物开始,却不仅仅局限于杂物。我们给孩子安排的超过孩子负载力的补习班,我们不合理的期待和我们已然成为压力的情感,都可以是我们断舍离的对象。

如果不知道从何处着手,那不妨先从最显而易见的杂物开始。环顾四周,家里是否有堆积如山的儿童画报,孩子已经不喜欢的玩具,还有早已不符合孩子尺码的手织毛衣?你为什么还保留着它们?它们代表着你怎样的心理需求?那么多的儿童画报是否是因为你期待自己的孩子热爱阅读?不愿意舍弃的玩具和毛衣是否是你对孩子两三岁时全身心依恋你的样子的追忆?

你不必当下立即跟它们道别,但你需要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思考它们的存在对你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思考,你会对当下你和孩子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让你不再只是浑浑噩噩依靠惯性前行。

2. 你为什么“无法放手”

总不乏一些妈妈,想把孩子的时间、空间、精力都牢牢把握在手中。《断舍离》这本书中提出了三种无法对杂物放手的人的类型,我想对于育儿中的“无法放手”也同样适用。

(1)逃避现实型:这一类的妈妈也许觉得自己过着并不理想的生活,而期待可以通过对孩子的培养,来让孩子拥有比自己当前更好的生活状态。

(2)执着过往型:这一类的妈妈也许在过去有很多遗憾,比如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无法学习钢琴,而期望在孩子身上弥补这种遗憾。

(3)忧虑未来型:这一类的妈妈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她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鞭策,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技能,以应对现实的各种挑战。

本质上,这三种妈妈都是一致的,把自己的压力、执着和焦虑转移给了孩子,而没有了解到孩子并非自己生命的“副本”,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你的不安,你的遗憾,你的焦虑,应该由你自己来应对,而不是通过对孩子的掌控来转嫁。

3. 该如何进行“断舍离”

《断舍离》书中始终强调要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即只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而不考虑“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

育儿中的“断舍离”也是同理,要以“自己的孩子”为基准进行取舍,考虑“自己的孩子”需不需要,而不考虑“其他人有没有在做”。

比如奥数班,决定去上奥数班的唯一理由就是你的孩子需要,并不是隔壁家的小明在上,更不是孩子的时间表看上去不够饱和。

那如何分辨是否需要呢?

《断舍离》的书中告诉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的是观念上的断舍离,通过认识现状,接受自我,来重新描绘对于家庭和亲子关系的构想。即不带批判性地去思考你的孩子当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你期待和自己的孩子达成什么样的相处模式。

在此基础上,以一种俯瞰的方式,以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当下你和孩子的关系,孩子的生活状态。你就会自然意识到是什么在阻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阻碍着你和孩子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些自然是不需要的。



“断舍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亲子关系的重构过程。通过这样的俯瞰,你会渐渐明白,在你的育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什么,你最执着的是什么。是自己当下的面子,是自己过去的遗憾,还是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思考,渐渐放弃对于“我”的执着,转变进入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育儿方式,从孩子真实的状况和需求出发,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然后静静陪伴他成长,而不是去强迫他走上我们预设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和育儿过程中那些“不需要”“不合适”道别)